米芾的多字怎么写( 四 )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
[1]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 。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清和帖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
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
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 。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羊欣书法 。
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是如此 。
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 。“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
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 。
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 。
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27] 德忱帖 米芾以书法,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
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 。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 。
元祐二年(1087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
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