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字草书怎么写( 三 )


——《战国策·齐策》 。注:“势也 。”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 。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 。
多含贬义)(12) 汉字的声调 [tone]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13) 言语,口音 [speech]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
—— 明· 魏禧《大铁椎传》(14) 又如:声嗽(言语)(15) 指汉字的声母 。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 。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 。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 。
即声母 。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词性变化◎ 声【声】 shēng〈动〉(1) 发声 [make a sound] 。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2) 声称,宣扬 [claim](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4) 吟咏;乐歌 [sing]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5) 听 [hear]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
——清· 谭嗣同《仁学》◎ 声【声】 shēng〈量〉(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
5.王羲之书法,业字用草书怎么写啊千字文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 。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赠 。
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奴帖》 。他的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 。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 。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 。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 。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 。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 。《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 。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 。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 (《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 (《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 。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 。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