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市|当老沈阳的怀旧遇上新青年的潮流!

西红市|当老沈阳的怀旧遇上新青年的潮流!
文章插图
铁西区兴华北街与建设东路交叉口西红市|当老沈阳的怀旧遇上新青年的潮流!
文章插图
西红市|当老沈阳的怀旧遇上新青年的潮流!
文章插图
西红市|当老沈阳的怀旧遇上新青年的潮流!
文章插图
夜幕降临,光影和夜色交织,点亮了整条市集;华灯初上,灯火阑珊处与“国潮”不期而遇……当夜市市集遇到国潮风,当传统记忆与潮流文化在这样的夜晚相互碰撞,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处不一样的夜市市集。这里再现了儿时的回忆,讲述着老字号的故事,这里也有网红美食潮流文化。在铁西区的西红市市集上,老沈阳的怀旧与新青年的潮流融合,在今年的夏秋之夜,吸引了各界的关注目光。“老字号”入驻夜市的“新玩法”——不老林,把我的童年打包带走今年夏天,每个周末的晚上,刘哲都很忙。他所在的公司在“西红市”开了一家很特别的甜品快闪店,一到周末夜市开市,小店前都排满了人。大家都是冲着一款牛乳茶前来的。这款饮品很神奇,喝一口有童年的味道。什么味道?“不老林”的味道……原来刘哲是沈阳老字号品牌“不老林”集团的电商项目经理。这是“不老林”在夜市上开设的首家“老字号”快闪店,制作可以喝的“不老林”。快闪店起名“永远青年 ”,整体设计沿用40多年前,不老林运动糖糖纸上经典的红、白、蓝三色旋转包装的灵感。红白蓝小旋风条纹图案,看上去时尚又炫酷的跨界新品形象跃然而现。既充满了青春活泼、时尚新潮。又让无数人忆起青春“回忆杀”,成为夜市里很多年轻人的打卡地。刘哲说,提起“老字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脱离不了的“年代感”,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为了消除这种距离感,品牌年轻化成为“老字号”打入年轻人消费选择的重要举措。如今,国内众多“老字号”频频跨界创新,推出新产品,发展新模式,赢得了很多青年消费者的喜欢。在沈阳也有一些“老字号”企业寻求跨界合作、文创开发等,积极主动求新求变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老品牌的新价值。近年来,不老林在发扬传统经典老味道的同时,进行产品创新,发展多种新口味。此次更是积极跨界创新,开发新品能喝的“不老林”。“小时候最爱吃不老林运动糖,记得每次生病吃完药,妈妈都会‘奖励’我一块不老林糖。它好甜呀,甜到心坎里……”排队买了一杯牛乳茶,喝上一口,确实跟小时候吃的不老林糖一个味儿,于静感到很满足。她在铁西广场附近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天工作很忙,周末还要加班。“周末加班挺悲催的。但工作结束后,逛逛夜市,感觉也挺解压。这个城市的夜晚很美很繁华,吹吹晚风,打包一杯不老林味的牛乳茶,就像打包了一份甜甜蜜蜜的童年……”工业风邂逅夜市“慢时光”——见证一段段城市记忆夜市,是一扇小小的窗,是城市独有的“慢时光”。生活的各色滋味都与夜市的美食有关,一切性情都氤氲沉淀在夜市的陪伴中。而“西红市”上,不只有美食的陪伴。这里有非遗文创、特色手作、花卉绿植、潮玩杂货……还有很多老照片组成的一条“时光隧道”。美好的夜晚,穿梭在时光隧道里,感受时光荏苒。“西红市”所处的兴华街,一直以来都是铁西区最繁华的商业街,自铁西百货开业至今近70年来,这条街见证了铁西区从老工业基地到现代化宜居城区的变迁,诞生了独属于铁西的生活气息与市井气象。为此,夜市上特别设置了一座“时光隧道”长廊。长廊两侧挂满了夜市开市前,从市民手里征集来的铁西区历史文化老照片,当年的工业风依稀可寻。有几十年前的工厂厂房,车间里的大型设备,还有铁西几十年前的老街巷老院落,当年的工人村等等。一张张老照片呈现出老工业基地一段段历史岁月和青春回忆。历史文化照片墙吸引着很多市民驻足观看,尤其是一些老沈阳人,更是在这些照片中寻找到当年的美好记忆。他们会将夜晚的大把时间放在这“时光隧道”里,在一张张照片上寻找曾经住过的街道,曾经工作的地方,曾经看过电影的电影院等等,置身其中,重温历史脚步,见证城市记忆。市民张先生每个周末都会带女儿来“西红市”逛逛:“我很喜欢夜市里的这面照片墙,这让我们在夜市里吃喝玩乐的同时,感受到了文化与历史的交流,怀旧与时尚的融合碰撞。”当夜市“遇见”非遗——这是一位皮影艺人的故事做工精美的布艺手工、惟妙惟肖的葫芦烙画、精美细致的皮浮雕……在夜市上的“非遗”区域里,充满了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当夜市“遇见”非遗,这里不只有“烟火气”,还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众多摊位中,陈雪月的摊位布置的尤为特色鲜明,摆满了各式皮影作品,孙悟空、八仙过海、古典美人等等。夜市出摊时,除了出售这些亲自手作的皮影艺术品外,她还会为大家讲皮影的故事和制作方法。“一个精美的皮影人,线条图案要点线分明,虚实相间。简而不空、繁而不乱……”陈雪月讲得认真,大家听的也是非常仔细。陈雪月从事皮影技艺近20年,用执着和传承捍卫着皮影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她的拿手绝活是雕刻“毛笔丝”。凭借这样的技艺她雕刻出《八仙过海》《战神》等作品。陈雪月的外公曾是辽南著名的皮影艺人,从小跟着外公到处演出,那些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唱腔,在她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陈雪月对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19岁那年,本已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陈雪月,为了继承外公的皮影手艺,放弃了上大学,成为一名专业的皮影手艺人。真正接触这门艺术后,她才发现,制作一个皮影作品,远远超出她的想象,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选好一张驴皮,开始打磨、勾线、刻印、雕刻、敷彩直至装签,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000刀,每一刀都要精准至极,不能有丝毫偏差。她每天都要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8个多小时。几年前,陈雪月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了皮影大戏《功夫熊猫》,将皮影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展示在国际的舞台上。如今,她开了一家皮影艺术馆,收集展示各种皮影作品。她利用大部分时间研究皮影的创新改良,制作出各种新的皮影样式,为一些原本比较传统的艺术形象设计出更易于年轻人接受的全新Q版形象。她还会定期开课教小朋友学习刻皮影、唱皮影戏。进社区做公益表演。今年夏天是她第一次将皮影搬进了夜市,她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皮影戏,喜欢上这门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王晓婷/文 主任采访人员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