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今世|一首无人能超越的中秋词,见证了两大文豪60余年的兄弟情深( 二 )


“乌台诗案”发生时,苏轼任湖州太守。苏辙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湖州通风报信,让苏轼在心理上有个准备。
之后,为营救苏轼,苏辙奔走呼号,冒死向神宗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苏辙乞求与苏轼共进退,他愿意以自己的官职为代价,来赎回哥哥的性命。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乌台诗案”后,为苏轼挺身而出说情的人众多,有宰相、太皇太后,就连新党领袖王安石也对皇帝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公元1079年除夕前,苏轼在被关押130天后,终于走出乌台监狱。
朝廷终审判决是:苏轼贬官黄州,不准擅自离开,不得签署公文。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前往黄州的旅途。天高地远的黄州,也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颠沛流离的余生中,苏轼和苏辙成了彼此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精神支持。
君今世|一首无人能超越的中秋词,见证了两大文豪60余年的兄弟情深
文章插图

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因为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最著名的一首,就是吟咏中秋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南宋文人胡仔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这首词前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公元1076年,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这一年中秋,苏轼邀请友人在他官邸北边的超然台上一同饮酒赏月。
待酒阑人散,苏轼非常思念6年未见面的弟弟,让家人取来笔墨纸砚,趁着酒兴,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心胸,月亮尚有阴晴圆缺,人生也不可能事事圆满。用乐观心态化解人生的不圆满,才是真正的超脱。
苏轼对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牵挂与思念,也演化为全球华人对于故土、对于亲情的情感共鸣,成了中秋夜最美好的祝福。
君今世|一首无人能超越的中秋词,见证了两大文豪60余年的兄弟情深
文章插图

——END——
本文由@Moon小语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