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衰|讲座|林少华:三岛由纪夫的美与暴烈( 四 )
或许你想问那么一般日本人是怎么看的呢?翻阅资料 , 一般日本人似乎更倾向于认为是同性恋导致自杀的 , 但很少有人这样公开谈论 , 甚至把公开谈三岛之死视为一种禁忌——毕竟三岛夫人还在 。
若你一定问我怎么看 , 我倒认为和文学关系不大 , 文学的价值很难达到使作家不惜为之抛头颅洒鲜血的程度 。 相比之下 , 我觉得恐怕更与武士道及武士道意义上的审美有关 。 三岛热衷于武士道 , 这点毫无疑问 , 但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深受风靡全世界的左翼思潮的影响 , “安保斗争”等学潮风起云涌 , 几乎没有什么人对武士道或尚武精神感兴趣 。 三岛对此深感失望 , 隐隐觉得自己受到了奚落 , 自尊心和名誉感因之受损 。 于是想以一己之死启示国人、警醒国人 , 同时挽回自己的尊严 。 而这种死当然要讲究 , 不能像太宰治和女人投河或者像川端康成孤独地口含煤气管那样死去 , 而要死得轰轰烈烈 , 要有一种仪式感、美感 。 为此他能想到的只能是武士道——武士道认为美的终极形式是死 。 于是决定在大庭广众之下剖腹自杀 。 这么着 , 看上去“死亡之美”、“暴烈之美”就完成了 。 不过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作为结果的呈现 , 并非真心为美而死 。 美不是死的目的 。 实际上为武士道“殉道”的也大多是为了个人名誉 , 为了尊严 。 所以 , 认为暴烈之美、死亡之美是武士道的独特美学以至日本的独特美学、终极美学的看法 , 恐怕是一种误解 。
是的 , 即使所谓暴烈之美、死亡之美、毁灭之美 , 其实也并非武士道以至日本美学的特有传统和专利 。
不妨说 , 中国文学中相关表达绝不少见 。 古诗词中的“菊残犹有傲霜枝”、“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小说中的“黛玉葬花” , 说的便是同花团锦簇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种凄婉之美 , 寂灭之美 , 亦可称为毁灭之美 。 这方面的豪言壮语亮节烈行可谓比比皆是 , 诸如“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 ,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 “士可杀而不可辱” ,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记得小时夜读“三国” , 读到巴郡老将严颜被俘 , 面对张飞的喝斥 , 凛然大叫“但有断头将军 , 无降将军” , 久久为之激动不已 。 这种场面当然是一种美 , 就是说死也可抵达审美境界 。
仅就自杀的美学渲染而言 , 三岛拔刀剖腹比之项羽的挥剑自刎也差大了 。 试看霸王别姬那经典一幕:项羽被围垓下 , 帐外但闻四面楚歌 , 帐内虞姬翩然起舞 , 项羽自斟自饮 , 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最后虞姬拔剑自刎——生命的终结充满了悲壮的美感 。 余秋雨就此总结:“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 这个形象 , 需要有美学渲染 。 美学渲染不是言辞评价 , 而是情感告别 。 在这情感告别仪式上 , 司马迁准确地为他选择了故乡的歌 , 选择了爱他的美人 , 选择了他自己的诗句 , 选择了鲜血 , 选择了自刎 。 这些审美部件集中在一起 , 就构成了一个极为悲壮、凄美的经典场面 。 这个场面被整个中国历史所记忆 , 也提升了中国历史的高贵 。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悲剧英雄享受过这么高贵的告别仪式吗?我一时想不起来 。 ”
既然文史哲融会贯通的余秋雨都想不起来 , 那么想得起来的人肯定不多 。 自不待言 , 三岛由纪夫的剖腹自杀场面 , 至少从死亡美学角度完全不在余秋雨视野之内 。 木心说日本文化全是“唐家的废墟”可能有些过分 , 但的确不必过高地评价武士道剖腹自杀的所谓独特美学 。 何况 , 武士的自杀大多出于维护武士个人荣誉和尊严的需要 , 或者为了向自己所属集团表示尽忠 , 同中国语境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格局、层次无法相提并论 。
- 林少华|林少华:用汉语重塑村上春树
- 讲座#新南街道:玉带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讲座
- 讲座|焕然一新
- 北京中轴线!一元“中”始2022北京中轴线特展系列讲座开讲
- 六班!知礼仪 促成长 山师附小四年级六班举行礼仪讲座
- 时令#美术研究|中国山水画技法讲座:时令与气候的画法
- 讲座|我读到的有字书与无字书
- 东港区#“铁”笔生花|葫芦烙画公益讲座走进东港区图书馆新馆
- 哈尔滨市|名刊名编“云”讲座 哈尔滨市文学创作骨干再出发
- 心理学#专家指引照亮“心”路 金家岭街道开展心理健康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