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赢家|推理真人秀开辟新玩法,《最后的赢家》以“剧式追综”再掀推理热( 二 )


在第一期节目中 , 面对偶发事件 , 五位嘉宾各展所长 , 关晓彤对事情的思考维度多元 , 展现出超强逆向推理思维;李易峰堪称“搜证王” , 质疑点频出 ,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秦霄贤和IXFORM-唐九洲则发挥体能优势 , 全力加速追缉嫌疑人;“细节控玩家”赵又廷展现出了细致的观察力 , 率先发现八卦阵和诗文中可能隐藏的信息 。 除了悬念重重、紧张刺激的案件推理和游戏设置外 , 节目采用“无角色扮演”真实参与的方式 , 带领观众投入推理破案历程 , 一起经历一场场与神秘人“X”的较量 。 通过每个嘉宾对故事的观察、推理、思辨 , 在一层层险境中破解谜题直达真相 , 让观众在观赏节目收获欢乐与推理知识的同时 , 引发对案件背后谜团的深入思考 。

值得注意的是 , 和悬疑剧十分依赖剧本故事和演员阵容一个道理 , 一档探案推理类综艺想拿到“高分” , 凑齐了足够吸睛的玩家阵容还不够 , 严谨缜密的剧情或许更重要 。 在玩法上 , 相比于同类型作品 , 《最后的赢家》不仅故事结构完整 , 而且每一期作品都能输出一定的正向思维引导 。
仅仅从第一期节目的观感来看 , 《最后的赢家》不仅仅兼顾了强大嘉宾阵容及强交互的娱乐属性 , 更是以丰富的线索预埋和缜密的探案故事架构 , 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抓牢 , 代入感更强的同时 , 也通过线索和内容本身和观众深度建联 , 基于娱乐的范畴之上 , 而更体现出节目的强互动性 , 和引导观众代入性思考的全新思维开拓方式 , 对当下年轻人的思维导向和正确价值观有着良性的引导 , 让观众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在娱乐中更加多元化 。
环境设定结合地方文化 , 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 , 在追逐悬疑类综艺的风口 , 人们对悬疑推理型综艺的游戏文化已经不再陌生 , 推理类真人秀节目要想出圈要么从差异化入手 , 要么在内容制作中厮杀胜出 。 从目前来看 , 《最后的赢家》两者兼顾 。
如今 , 观众越来越注重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品质 , “推理”、“悬疑”、“探案”这些词汇无疑可视为综艺节目的“吸睛利器” , 但如何将这些特质由形式转变成内容优势 , 就成为创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为提高剧情吸引力 , 切中Z世代消费喜好 , 在环境设定方面 , 《最后的赢家》倾力打造城市级别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推理 , 并结合各具风情的地域特色场景与元素的解谜形式 , 将推理的小型游戏与城市文旅进行融合 , 地方文化植入到剧情故事 , 设计了精巧合理的悬念逻辑 , 让节目效果事半功倍 。
节目组在场景搭建、画面呈现、剧情推演等维度上进行了多重设计 。 从案发现场的神秘客栈 , 到倒置空间的八卦阵 , 再到穿越至现代的不同景象 , 场景设计一个比一个令人惊奇 。 尤其是八卦阵的设置 , 加入了倒置、旋转的设计 , 每一次转动都充满紧张刺激感 , 营造出一种跟随嘉宾旋转的晕眩感 , 使观众在观看时宛若身临其境 。

纵观之下 , 《最后的赢家》虽踩在了推理探案类综艺的风口 , 但依然能以新思路让“喜新厌旧”的z时代观众重新“燃”起来 , 开启了该类别综艺的“长跑”续航 。 这其中的突围之法离不开 , 嘉宾的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连续剧式的叙事方法、节目团队制作的用心 。 与此同时 , 《最后的赢家》也用踏实的实践证明着:综艺研发没有可以穷尽的形式 , 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前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