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一方明月可中庭,改为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

前言《洪驹父诗话》诗话中,讲了一个故事:
山谷至庐山一寺,与群僧围炉,因举生公讲堂诗,末云:“一方明月可中庭。”一僧率尔云:何不曰“一方明月满中庭?”山谷笑去。
山谷,即苏门学士黄庭坚,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他去庐山和僧人谈诗,讲到《生公讲堂诗》诗末句:“一方明月可中庭。”,有僧人问,为什么不说“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
古人作诗,对于一个字如此讲究,这是为什么呢?
生公#一方明月可中庭,改为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
文章插图
一、《生公讲堂》一方明月可中庭,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第四首,《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生公,是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刚来苏州时无人赏识,于是在虎丘寺立石为徒,给石头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这首诗的大意是,当年生公讲佛法,连鬼神也来听,死后堂空,夜里都不关门。如今此处寂寥安静,积满灰尘,一片月光恰好映照着庭院。
可,在这里是正好、恰恰的意思。
【 生公#一方明月可中庭,改为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在苏州虎丘寺,今天有“可中亭”,由此而知,这个“可”字大有来历。是绝对不能改为“满”的。
生公#一方明月可中庭,改为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
文章插图
二、可中来历杨慎《升庵诗话·卷六》专门讲过这首诗:
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山谷须溪皆称其“可”字之妙。
按《佛祖统纪》载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日过中,僧律不当食。帝曰:“始可中耳。”生公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可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禹锡用“可中”字本此,盖即以生公事咏生公堂,非杜撰也。彼言白日可中,变言明月可中,尤见其妙。
山谷,上面说了是黄庭坚,须溪,是南宋词人刘辰翁。二人皆称赞“可”字之妙。
杨慎说,可中来自于《佛祖统纪》。宋文帝会见佛门子弟,吃饭的时候过了中午,按照僧人的戒律,过午不食。皇帝说,时间不是太晚,正好是中午呀。
于是生公说,太阳附着于天,天(皇帝)说恰好日在中天,没有违犯戒律,大伙一起吃吧。于是众僧都跟着吃起来。
其实,这是僧人们对于佛门戒律的一种解读和突破。
杨慎说,刘禹锡用了这个典故,把白日变为明月,非常巧妙。
生公#一方明月可中庭,改为一方明月满中庭?黄庭坚一笑而去
文章插图
三、满不如可黄庭坚在庐山的寺庙,给和尚讲解刘禹锡这首关于苏州虎丘高僧的诗。
某个僧人提出了为何不用“满”字,黄庭坚一笑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此人不足以言诗吧,懒得理你。
这里有两种解读。
首先,从炼字炼句来说,黄庭坚认为可比满好。可,明月恰好在中庭,不仅是映照,还有悬挂于中庭上空的意思。满,月光照满中庭,不是恰好、刚好这个时间点,而是已经发生了这一段时间。
其次,这句诗按照杨慎的说法来说,是用了典故的。所以只能用“可中”,不能用“满中”。而且,如果用可中,应该是指明月悬挂于中庭上空的意思。
用了典故,就不仅仅是描述景色这么简单了,会引发读者一系列的联想。
黄庭坚没有解释就一笑而去,大概是笑话这个和尚佛法修为不够,连生公这个故事都不知道,不仅是不可谈诗的问题了。
所以,很多人不提问题,怕露怯,怕丢人,怕遇到黄庭坚这种不愿意循循善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