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忠|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和阅读红色经典( 二 )
重思红色经典文学中的艺术性
从史学研究角度而言 , 回避某个特定时期的作品或许带来的是一部有缺憾的文学史 。
孙晓忠认为 , “十七年”文学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段内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质 。 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 还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业史》、《暴风骤雨》 , 无不于字里行间再现着那个时代中国特有的风貌 , “20世纪以后我们还有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这些作品我感觉它们都是在做这样的探索” 。
罗岗以从《荷马史诗》看希腊文化、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来类比 , 认为红色经典也就是在书写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史诗不仅仅是对于宏大事变的历史叙述 , 也包括对一个时代的民族的生存状况的记录 , 红色经典实际上是在非常自觉的做这种记录工作 。 ”“十七年”文学的这种特征 , 使得红色经典的价值应被重新得到评估 。
对于红色经典作品 , 怎样理解、如何阅读、怎样接受 , 这其实就是在考虑它的艺术性的问题 。 红色经典历来被认为是政治性大于艺术性 , 孙晓忠认为不然 。
“比如说《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这一集 , 大家都喜欢 。 从文本角度 , 它是非常艺术的 , 而不能完全从革命或者阶级斗争的意义去框定它 。 ”在孙晓忠看来 , 好的红色经典文学 , 不会只停留在阶级斗争式的口号上 , 而是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将革命肉身化 , 将之落地 , 《红岩》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故事从江竹筠怎样变成江姐娓娓讲述 , 这是结合生活维度的艺术创造过程 。 “文学艺术在某种方面能凸显更强大的力量 , 通过某个人物把某种精神写出来 , 它可以将被之打动的人召唤进革命内部去 , 这是风格与修辞的力量 。 ”孙晓忠说道 。
红色经典不是“过去式” , 而是“进行时”
近年来 , 从大众接受的角度而言 , 红色经典又回来了 ,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读这些作品 。 红色经典并没有落伍 , 而是以某种形式活在当下继续发展 。
在课堂上 , 张屏瑾始终在寻找以当下话语激发青年学生重读红色经典的落脚点 。 讲到《青春之歌》 , 她觉得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学习目标、生活计划、理想追求 , 甚至对于爱情的选择 , 都与她的学生非常相似 。 在学习讨论《青春之歌》时 , 青年人自己就带有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 甚至直接的个人体验 , 这种共情性往往为当代人进入红色经典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 。
除此之外 , 罗岗认为 , 读《青春之歌》的时候 , 一定会涉及“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 , 这恰恰反映了对某些问题的探寻具有跨时代的连贯性 。 这具有一个探索的连贯性 。 而像80年代著名的“潘晓来信” , 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然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留存 。
要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经典 , 经典能在当代发挥出什么样的价值 , 在罗岗看来 , 要将红色经典重新摆回历史语境中去探究 , “读厚 , 了解历史语境;读薄 , 与今日对话 。 这样的话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双重呈现出来 。 ”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刚诞生是也是被人瞧不起的 , 人物市井 , 语言低俗 。 从这个意义上经典是被人‘说’出来的 , 一辈一辈人的阅读接力 , 一代一代的体悟传颂 。 ”孙晓忠认为 , 红色经典也同样如此 , 需要不断地被人阅读、不断地解释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简评$安利八本星际文,今天大佬也不想开门,强烈推荐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最新回应
- 躁郁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回应:小宇已回家,正在翻译新书
- 里贾纳&读书 | 利尔本:诗歌让我们步出沉默
- 小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回应:小宇已回家,正在翻译新书
- 电话|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 铜佛像|朱博文|新出土的东汉金铜佛像将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