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大儒朱熹:《易经》一般人读不懂,但有两种人有可能读懂
文章插图
《易经》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就是一门显学,在当今社会依然彰显出极大的魅力。
从古至今,读过《易经》的人不计其数,但是这部经典真的是很难读懂,就连大儒朱熹都曾感叹“经书难读,此经尤为难读”。那么是不是一定就没法读懂呢?那也未必。
朱熹注解《易经》的著作是《周易本义》,这部书是朱熹早期的著作,比较简略,而且许多地方都不通,可以看出此时朱熹对《易经》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但是从《朱子语类》中记载的一些朱熹对《周易》的见解可以看出,朱熹到了晚年的时候对《易经》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而且还留下了关于读《易经》的宝贵见解。
文章插图
有一次有学生向朱熹求教,说自己读《易经》无法融会贯通,朱熹对他讲“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今既未尽经历,非是此心大段虚明宁静,如何见得”。
朱熹认为有丰富的阅历的人会更加容易读懂《易经》。朱熹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易经》包罗万象,但是文字极其简洁,一两个字可能就包含着很丰富的道理,比如“元亨利贞”四字,历代长篇累牍的注解也未能完全阐发其中精蕴。
司马迁就说“《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春秋》是讲历史事件,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事件去总结看不见的道理。
文章插图
《易经》恰恰相反,是将事件背后的看不见的道理高度浓缩为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读《易经》就是去反推这些道理在人事当中具体的体现和应用。
屯卦为动于险中之象,上六爻处于坎卦(坎为险),而且是最后一爻,正是历经艰险,仍无法立足,进无可进,退无可退之象。
文章插图
屯卦上六爻辞为“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骑着马徘徊不前,血泪直流。这么一种景象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走投无路的境地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吧。
有丰富的阅历的人更容易读懂《易经》,那没有什么经历的人难道就没办法读了吗?
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我们趋吉避凶,如果非得把所有的坑得踩一遍,才能明白一些道理,非得吃一堑,才能长一智的话,那么读《易经》的意义似乎也就没那么大了。
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想读懂《易经》,朱熹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读者必须得“此心大段虚明宁静”。
文章插图
古人讲“虚则明”,如果读书之前心里已经装着各种偏见,那么肯定很难读进去。读书就是用自己的心去和书里面所讲的内容发生感应,如果内心浮躁,那是很难去产生感应的。
《易经》虽然难读,但是已经有无数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线索。我们要是能够循着先贤的足迹,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 保持谦虚的态度,静下心来认真去读,肯定会有所收获。
《易》为君子谋,《易经》的作者创作这么一部著作肯定是要让后人读懂的。
【 阅历|大儒朱熹:《易经》一般人读不懂,但有两种人有可能读懂】
- 朱熹|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娃娃一语道破
- 南宋$南宋一位风尘女子,差点被朱熹害死,却因一首词被岳飞儿子所救
- 冯友兰#他是一位将书法写到极致的大儒,造型别致,飘逸淡雅,苍茫奇绝
- 人间雨&朱熹登山览胜,抒写了两首绝句,充满理趣,更具有感召力
- 梁漱溟&“最后的大儒”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 吕祖谦|江南物语|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
- 秋月&朱熹这首诗被严重低估了,第一句就令人惊艳,最后两句更是经典
- 易系辞册#宋代理学鸿儒朱熹《易系辞册》欣赏:快剑斫阵 沉着痛快
- 孔子家语#孔子诛杀少正卯,到底是真是假为何朱熹之前的大儒鲜有异议
- 理学思想$董仲舒改革、周敦颐发展、二程完善,朱熹成理学思想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