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文章插图

暑假已经正式开启,如何为孩子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今夏,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青少年策划了一系列好玩又有意义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和课程,带孩子们走进艺术之门,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深根发芽、茁壮成长。
7月10日下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热闹非凡,150名沪“小采访人员”和30位海派非遗代表传承人齐聚于此。和一般常见的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手艺”的活动场面不同,这些孩子们和很多已逾花甲的传承人就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相互寒暄交流。原来,当天在这里举行的是“2020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之非遗守‘沪’人”活动成果总结大会,150名拥有“小采访人员”头衔的中小学生,用一本酝酿近一年刚刚火热出炉的《跟着孩子看非遗》图书向30位海派非遗传承人致敬,而这些平日里深居简出、坚守创作的非遗传承人则亲手向小采访人员们颁发“非遗守‘沪’人”称号证书,并像“大明星”一样坐在桌前,在孩子们双手递上来的图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作留念。
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文章插图

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这大和小、老和少之间,完成了一次关于非遗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文化的传递。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遍认知,就是为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希望他们通过了解非遗,增加一种根基性的文化积淀,然后自主地进行文化探索,从而形成更深的文化自信。活动也为青少年的非遗社会化教育探索了新的模式与途径,有利于让非遗保护内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保护主体的社会化。
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文章插图

据悉,从2011年6月开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启动了“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截至2019年,“学子行”活动共发放了“参观套件”57万册,参与的对象由最初的中小学生扩展到了高中生、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展馆也由原来的13家非遗场馆扩展到了30家介绍“传统历史文化”的非遗+展馆。2020年,主办方与非遗保护中心设想何不“化整为零”,让无法走进公共展馆的孩子们走进传承人的家里、工作室里,实现双方之间更加“亲密”的接触,并进而把孩子们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更多的青少年。“非遗守‘沪’人”活动应运而生。
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文章插图

走近非遗传承人,是从2020年的酷暑天开始的。有的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内,甚至没有空调,这对于小采访人员们来说就是一次意志力的磨练。采访完后,小采访人员的稿件都被带教老师多次退回修改,犹如非遗传承人打磨自己的作品一样,是一次追求卓越的体验,最终有了集结150篇精心构思的佳作,全方位呈现海派非遗传承人日常与坚守的《跟着孩子看非遗》一书。业内人士指出,小采访人员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生命在影响另一个生命,这是最好的“实践教育”。
艺术|走进艺术之门,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深根发芽
文章插图

对于上海各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而言,参与这次“非遗守‘沪’人”活动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袁耀透露,自己经常会接受专业媒体从业者的采访,但这些报道往往都是成年人写给成年人看的,这次活动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小采访人员”以及他们鲜活的所思所想,并且把这些采访和纪录以文字形式再传达给“小采访人员”们同龄的孩子,这种感受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