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的由来与含义( 二 )



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

立秋节气的养生知识

生理调养

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 。夏日和长夏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 。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这不但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还能补养身体 。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广东民间总结出本土地域特点的四季养生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 。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

饮食注意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 。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 。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 。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