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与孙子兵法媲美的成吉思汗兵法 蒙古兵学战略( 四 )


成吉思汗在接到他们的战斗报告后,令术赤归队,令哲别率领5000人马,继续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回 。成吉思汗等后续部队展开后,他亲率5万蒙古骑兵,从北方迂回行军,在渺无人烟的地点渡过锡尔河,通过了克吉尔库姆沙漠 。“这个宽有500公里的克吉尔库姆沙漠,被世人认为是动物绝对不可能通过的天然障碍 。从那以后经过了650年,俄罗斯对叶华作战中,俄军骑兵丧失了全部军马 。现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现在莫汗默德背后能置于死地的阿姆河下游地区 。”(同上书,157页)这时的莫汗默德,已被四面包围: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窝阔台,在东方有术赤,南方有哲别 。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它创造了世界战史上的两大奇迹,而这种奇迹在那个时代,也只有成吉思汗统帅下的蒙古军队才能做到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军队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惊人 。如果换宋朝的军队去执行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可能不等交战,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 。成吉思汗的军队之所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与它独特的军事体制和特殊的治军思想有很大关系 。首先,军民一体的军事体制,使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 。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 。”(同上书,263页)他们放牧、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 。氏族之间的争斗,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掠夺,已模糊了兵与民的界限 。如今人们在探讨为什么中国的游牧民族屡屡能进入中原,打开城墙高筑的中原门户,恐怕原因恰恰在此 。因为游牧民族的流动性,本身就是一种进攻样式的推演,而中原以墙自守,典型的农业式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消磨了人的进攻意识 。一个没有进攻意识的民族,要与强悍的游牧民族交战,其胜负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军思想做到了民族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他造就一支高素质蒙古军队的根本原因 。所谓民族性是指成吉思汗治军完全立足于本民族的客观实际,如借用围猎训练军队就是一种全新的军民兼容的训练方式 。所谓科学性是指成吉思汗治军完全从实战出发 。它曾以西夏为对手考验自己的军队,“试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锻炼一下蒙古人,以利将来对中国的战争 。”(同上书,93页)另外,成吉思汗也重视对军官的训练,“哪一个军官不来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在家里,那就好像是沉在水中的石头一样被消灭的 。”(同上书,95页)军官们在大汗的宫廷受训后回到营地担任教官,经过一整套完整体系受训的蒙古军队,最后就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有如两岁的犊儿,但在厮杀时,又似老鹰的搏击 。在筵宴和娱乐之中,无忧无虑有如小驹,但在战斗的时候,又似海东青之扑仇敌 。在白天,像老狼的俟机,在昏黑之中,像乌鸦的守夜 。”(《蒙古帝国史》16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正是有成吉思汗这样出类拔萃的战略家和他那支坚不可摧的军队,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才能在世界战争史上大放异彩 。
五、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 。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一般要远离后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基本上是脱离根据地作战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但蒙古军队有一套独特的、与此不同的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的远征 。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史记·匈奴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合一,完全是受生存条件的驱使 。蒙古人行军打仗,以反牲畜走到哪里,人跟随到哪里的游牧常规,而是军队走到哪里,羊马也驱逐到哪里,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的军需供给问题 。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 。骨管上刻有螺丝纹 。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 。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 。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 。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脔肉柔软,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的保存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7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全部吸收兽类血和肠肚的营养,充分利用所携带的羊马 。由此可见,蒙古军队在自我生存方面,有它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