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物的论文怎么写( 五 )


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 。
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 。
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 。中途遇赦 。
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 。
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 。
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 。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 。
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热烈的向往之情 。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 。
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 。
6. 写人物论文怎么写 如何写人物作文?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
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