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立春 关于立春的相关知识( 二 )


另外,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 。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 。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及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称为“打春” 。
立春又叫做“报春” 。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 。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24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 。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 。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 。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 。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 。”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 。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 。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
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 。听老人们讲,民国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宝元斋”的蒸锅铺,那儿烙的春饼,质料地道,手艺精湛,在京城堪称首屈一指,买回家稍加热,夹上羊角葱丝,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夹上“合子菜”,来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顿节令美食 。
如今吃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 。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时则很容易揭开 。菜俗称“和菜”(即古称春盘),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 。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 。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 。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 。《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 。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 。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