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古代是怎么写( 二 )


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
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 。
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
(晋61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
(《南朝陈61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唐61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61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唐61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61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不显其形;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可谓描写入微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61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 。
对微风细雨中的景物体察入微,描绘的情趣盎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
(唐61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以飒飒的雨声比喻高松摇晃之声,使得景物饶有意趣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
(唐61张谓《郡南亭子宴》)柳枝带雨,枝叶增重,烟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唐61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野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 。”
(宋61赵师秀《有约》)描绘了江南黄梅天多雨、处处蛙鸣的乡村景致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
(宋61欧阳修《田家》)远处鸠声悦耳,近处杏花映日,动静相宜,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
(宋61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春风春雨,滋润大地,草木萌发,百花开放,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61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 。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宋61陆游《大风雨中作》)写出了风狂雨猛的态势 。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61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雷声轰鸣,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倾注,烟云滚滚,似万座山峰迎面扑来,写出了大雷雨的气势 。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 。”(清61查慎行《登宝婺楼》)上句写暴雨来临,大雁疾飞避雨;下句写暴雨来势迅猛,万山似在雨中浮动 。
另外,借雨起兴抒情的诗也不少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