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春|丁老师有话说(64):王木春眼中的民国先生之美

王木春眼中的民国先生之美
----《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读后感
暑期伊始,我便积极参与“阅贤思齐,读教相长”暑期线上读书活动。我所选择的共读书籍是王木春编著的《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看过本周王老师在线上推出的导读视频,我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尤其牵我心神的是他说认为的“民国先生之美”。这一部分为我打开了民国先生令人神往的一面。
王木春|丁老师有话说(64):王木春眼中的民国先生之美
文章插图
一、民国先生之美--美在气质
著名国学家西南联大校歌词作者罗庸先生回忆自己的国文教师:这位王先生身上似乎具有一种魔力,他第一次进入教室,在还没有开口的一两分钟之内,就用自己的仪表、气度征服了全班同学。王先生其貌不扬,但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那一天,他穿一件半旧灰布皮袍,整洁而朴素。“简易、率真、崇高、严肃、凝重、亲切、安和、慈祥.....这许多印象在面前构成了一座苍山、一窗春日、一池清水、一味醍醐......这才是我们的国文老师!
林庚先生的学生回忆林先生上课时的场景:上课了,林庚先生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先生似乎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写诗。紧要处,先生一回身,就是一黑板一黑板漂亮的书法。而后,他忘情吟诵起屈原的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时先生长衫无风而动,亦恍若仙人。
伴随着王木春老师的讲解,我仿佛走进了民国时期的教室,目睹一位位民国先生神采奕奕、各具特色的讲课场景,实在是别有洞天!
王木春|丁老师有话说(64):王木春眼中的民国先生之美
文章插图
二、民国先生之美--美在学养
民国时期的先生可谓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涵养丰厚。
王木春老师首先列举了1931年北京四中教师学历构成表——全校教师44人,其中:北京大学毕业16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9人,留学法、日、美、英10人,艺术体育及其他院校毕业9人。可见,那时的四中人才济济。
之后,王老师介绍了100年前常州中学(当时称为常州学堂)的师资情况。
1.从教科书和教师的授课情况看当时教师的水平。
当时学校的外语、外国历史地理、数理化等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科书,有的数理化教师,上课时就直接使用国外大学一年级的课本:因为学校里许多教师都是在西方国家留过学的年轻教师。
2.从学科教师的学术地位看当时教师的水平。
国文教师:童伯章著书立说,吴山秀是无锡德高望重的名师,对我国语言学家朱有光一生影响巨大。数学老师:徐点撰是本地负有盛名的数学家,李锐夫知识渊博、见识与众不同、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历史老师:吕思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来到到华东师范大学当历史教授。音乐老师:刘天华被称为“二胡之父” ,创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等,后来到北大当音乐教授。
最后,王老师谈及一所乡镇小学的先生以证明民国并非只有城市才有大家。
【 王木春|丁老师有话说(64):王木春眼中的民国先生之美】武汉大学教授、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他回忆自己在农村读小学时的情形:当时教他的老师自选国文教材,自己油印,并加入自己的注解发放给学生。教材中的文章包括白话文与文言文。后来,书中很多文章都进入了大学的文本。金克木先生因为家庭原因中途辍学,到图书馆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努力自学并从事翻译工作,最终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成为“大家”。金老先生的成功与自身的努力不可分割,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学教师发散、自由式的教育和对其自学、自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