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怎么写( 五 )


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 。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
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
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回顾2003年全国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因其制约因素的严格,几与前几年话题作文形成断裂,不少考生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严,作文答卷偏题离题者非常普遍 。
再看2004年高考,全国15份试卷,除4份试卷外其余所有试卷均延续关系型话题作文模式,对考生审题能力再次提出高要求,但遗憾我们的许多考生依然未能从上年考生的惨败中汲取教训,好好把握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关系肢间的辩证关系,在审题上遭遇滑铁卢 。纵观话题作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断言,关系型话题作文代表高考作文新的发展方向 。
6.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几种形式浅析 略试题分析: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首先要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65656634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 。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本题中“刚”和“柔”是明显的对立并列关系,写作时应从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褒贬角度去构思 。
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发散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摒弃柔弱”“选择刚强”等;若选择刚或柔的原因,我们可以发散成为了尊严,为了大义,为了报恩,为了奋起等;若从刚柔紧密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成就功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刚”就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则是人良好的涵养,表现为脚踏实地、处事灵活、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若用褒贬式说明“刚能制柔”或着“柔能克刚”的道理,我们则可以联想到:若认为“刚”是高傲,固执,那“柔”就是谦逊,灵活;反之,若认为“刚”是直率,刚强,“柔”则是虚伪,懦弱 。有了这些思考,再确定文体,联系具体的事例叙述或论证,写文章也就很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