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纪录片《天工苏作》的制作呈现远比票房重要

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将目光聚焦在苏州9项传统手工艺上: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 , 不仅展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 还精妙呈现了背后积淀多年的精湛技艺以及传递了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 。
灯彩|纪录片《天工苏作》的制作呈现远比票房重要
文章图片

《天工苏作》海报 。
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于7月10日在国内上映 , 虽然票房并不理想 , 但观众纷纷表示影片温暖有诚意 , “天工开画卷 , 苏作耀匠心 。 ”导演孙曾田也感慨万分 , “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 ”这部从2017年正式筹拍的电影 , 到上映已历经4年 , 影片主创对这部电影的坚持就像片中记录的12位手艺人那样 , 择一事终一生 。 他说:“这是苏州‘非遗’的故事首次登上大银幕 , 将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得以传递 , 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国的匠人也可以留下影像 , 也拥有姓名 , 这是走进和了解‘非遗’的一个最好的开始 , 也是难得能在影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及‘非遗’魅力的难得机会 。 ”
以故事化手段讲述苏州9项传统工艺
2001年 ,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 。 也是从那时起 , “非遗”这个概念开始走向大众 , 渐渐广为人知 , 截止2020年12月 ,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2项 , 位居世界第一 。 而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工艺精湛、制作精美之誉的苏作 , 这些年也越来越享誉海内外 。 2014年 , 苏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 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 而纪录电影《天工苏作》 , 则将目光聚焦在苏州9项传统手工艺上: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 , 不仅展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 还精妙呈现了背后积淀多年的精湛技艺以及传递了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 。
灯彩|纪录片《天工苏作》的制作呈现远比票房重要
文章图片

苏州灯彩 。
从事纪录片行业工作近30年的孙曾田在2016年 , 得知有机会可以拍摄一部关于苏州城市电影的机会 , 考虑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光 , 他将目光聚焦在文化底蕴极强的苏作上 。 2017年 , 他带着团队在苏州进行长时间的考察、采风 , 被很多手艺人创作的工艺品所震撼 , 被他们家族传承、师徒情谊的温情故事而感动 。 “我去过很多次苏州 , 它是个非常适合展现‘非遗’文化的城市 , 这里城市布局非常好 , 对老城保护也很好 , 几乎不用过多勘景 , 很多地方一拍就是一帧画面 。 ”孙曾田说 , 在实地探访、对手艺人的采访中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例如很少有人知道 , 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工作原理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又比如核雕 , 大多数人对核雕的记忆应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 , 方寸间的核雕别有洞天 。 但对手艺人来说 , 1.5毫米宽度的刻刀刀锋撞上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 , 却是一场硬碰硬的交锋 。 “每一项传统工艺中 , 前世今生的故事太多了 , 我们尽量将其中的故事科普给观众 , 降低门槛 , 增加趣味性 , 以故事化的手段讲述手艺 。 ”
希望能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手艺行原本阴晴不定 , 冷暖自知 。 有时候 , 心头的念力 , 优胜指尖的功夫 , 受不住的 , 退了 , 能守住的 , 就有机会等来阴霾尽散 , 拨云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