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à rén què zài , dēnɡ huǒ lán shān chù。那 人 却 在,灯 火 阑 珊 处。
二、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
三、作者
宋代辛弃疾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
二、赏析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
三、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 。
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
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
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 。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 。朝廷令辛弃疾赶赴行在奏事,试任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辞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词作)
4. 读书的读的笔顺怎么写
“读”字的笔顺为:点、横折提、横、竖、横撇/横钩、点 、点、横、撇、点 。
读有两个读音,分别是【dú】和【dòu】
作【dú】时释义:依照文字念;看书,阅览;求学;字的念法 。
作【dòu】时释义: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
作【dú】时组词:
1、朗读[lǎng dú]
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
2、研读[yán dú]
钻研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