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周幽王被灭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吗?( 二 )


第二个理由,烽火台果真有那么大的作用,能够决定周王室的兴灭?首先,骊山上的烽火台只不过是王畿之内的战警,如同于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报的作用,不可能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起到让诸侯国前来勤王的作用 。或者说,即便是临近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骊山燃起的火警 。《正义·括地志》云:“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 。土地记云骊山即蓝田山 。”
其次,周幽王之世,天子的军力虽然有所衰弱,但还不至于衰弱到靠诸侯前来勤王的地步 。西周王室本身就有三支强大的军队,分为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 。西六师驻守在都城宗周一带,即丰、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以保卫王朝的本土;东八师驻在成周,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由于东八师驻守成周,所以也称成周八师 。东八师的位置极为关键,它向东可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向西可拱卫宗周的安全,是周王麾下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 。殷八师则是一支驻守东方殷商故地的军队 。此外,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周王朝的体制,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终春秋战国之世,尽管大国并小国,强国凌弱国,但在对外战争上,各国旗帜鲜明,团结一心 。
何况,即便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仍然打赢过好几场战争,如《国语·晋语》还载,周幽王出兵征讨有褒,胜而归;《竹书纪年》也载,后十年,幽王还命伯士伐六济之戎,这一次虽然失败,伯士战死,但并不等于周王室毫无抵抗能力 。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的责任史书上也没有说是幽王所致 。
第三,如果确如司马迁所说,幽王数举烽火游戏,导致诸侯不信,而不来救驾 。这还得两说 。开始几次诸侯发现只是游戏,不来“救驾”是自然之理,并非他们真的见危不救;后来真正发生犬戎攻入都城,幽王举烽火征兵而诸侯救兵不至,这是因为幽王失败得太快,诸侯来不及相救 。否则,何以西周灭亡之后,反倒有好几个诸候国前来勤王?平王何以得以东迁?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指出: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 。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 。此委巷小人之谈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
此说甚有理 。根据周代诸侯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 。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野营等待几个月呢?
幽王灭亡的真正原因,归结起来,既不是由于谣言,也不是因为一个女人,更不是因为一台烽火 。那么,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史记》中更有详细的记载: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勾结的结果 。否则,犬戎是不大可能那么神速地攻破都城,杀幽王、虏褒姒、取周赂 。因此,西周灭亡直接的原因是申侯勾结卖国,间接原因是幽王信用小人,但仅此一点不足以动摇根本 。真正动摇王室根本的是幽王之废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 。这直接触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 。当时太史阳伯就说:“祸成矣!无可奈何 。”就是针对这件事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