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 , 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 , 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 , 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 , 再升为博士 , 给事中 。
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 , 汉元帝心中惶恐 , 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 , 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 。匡衡上奏 , 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 , 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 , 人类社会的风气 , 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 。
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 , 亲近忠臣正人 , 疏远佞臣小人 , 选拔贤材 , 开放方路接纳忠谏 , 等等 。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 , 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 。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 , 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 , 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 。
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 , 引经据典 , 阐明法理道义 , 很受赞赏 , 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 , 后来又升来丞相 , 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 , 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 , 排挤陷害贤良 。
匡衡也害怕他 , 不敢指摘 。汉元帝去世之后 , 汉成帝即位 , 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 , 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 。
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 。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 , 匡衡身为辅政大臣 , 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 , 却阿谀曲从 , 没有尽到责任 , 对他提出弹劾 。
匡衡也自感惭愧 , 一再请求辞职 , 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 , 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 , 形容勤奋好学 。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 , 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 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 , 下笔千言 、一挥而就来衡量 。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 , 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 。
那么说什么 , 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 。离开了积累 , 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一提到积累学习 , 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 , 就想到了食古不化 , 就想到书袋子和书呆子 , 好像强调了积累 , 就一定会阻碍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 。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是一种机械认识论 。“积累学习 ” , 它是一种能力取向 , 具有多层次性 。
尤其是高中阶段 , “积累学习”的能力取向性主要强调积累习惯的培养 。“积累学习”的多层次性主要就积累的内容而言 , 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 , 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经验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厌” , 这是对积累学习的强调 。认为“识”是积累的重要手段 , 而且要“不厌” , 即对知识的积累不产生满足感 , 不能停止 。
现在高中多数学生认为语文知识已经在初中学完了 , 汉字也基本认识 , 语汇也有了相当的基础 , 觉得语文的积累学习已经到了放一边的时候 。再加以高考的压力 , 语文的功利效果很不明显 , 不如多花点精力在数理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