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春意两丝牵:春意即春情,指男女恋情.丝指情丝.两下里情丝相连.
金鸭鼎:铜制的鸭形焚香器具.鼎,三足两耳的香炉.
[译文]鸟儿在花影里啼叫,少年站在墙头观看.姑娘和他情意相连,清澈的眼波溜溜的转.金鸭鼎里焚上了香,姑娘悠闲地倚在小楼旁.月儿挂在柳树枝头,二人约会在黄昏之后.
《天净沙.春》作者: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解]飞红:指落花.
[译文]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作者: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寸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钉睡足的西施.
[写作背景]马致远用"水仙子"曲牌写了四支小令,歌咏春夏秋冬四报的西湖景色.关于这组曲子产生的过程,同时代的散曲家刘时中《水仙子》引言中有一段说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感.嵩麓有樵者,闻而是之,即以春夏秋冬赋四章,命之曰《西湖四时渔歌》.其约:"首句韵以'儿'字,'时'字为之次,'西施'二字为句绝,然后一洗而空之.邀同赋,谨如约."其中所说嵩麓樵者,就是卢疏斋.由此可知这几支曲是马致远与刘时中同时应卢挚之邀和作的.三作现都收入《全元散曲》,以马作最为清新活泼.
[注解]
五陵儿:指豪贵子弟.五陵,指长安郊外五座汉代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为豪富聚居之地区,因建陵时迁豪富与其地
管弦触水:指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管弦,管乐和弦乐.
莺花市:指莺啼花开的春色迷人之处.
颦眉黛:形容远处的雨后春山,好像西施皱着的青黑丽眉.
[译文]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
5. 元曲是用什么形式写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