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二 )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他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他们即将去往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去开采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时常出没着虎豹蛇蟒,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
这些楠木后来成为紫禁城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遗憾的是,这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已难见踪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用松木拼凑而成的 。
这些巨大的木材,即使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 。
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同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也很艰辛,在保和殿后,我们能看见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这块石料光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将它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两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这块石料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而今天我们只能用三维动画模拟再现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壮观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着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比如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一天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看到他们的彩绘,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 。”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