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像的字形还能在东汉的碑刻中见到很多 。最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的《华山庙碑》、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的(曹全碑)、又三年(186)的(张迁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举了 。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袖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
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虽有些变化,但并不太大 。
从字形的面积上讲∶先带长方,后变方扁,有些地方还交叉互用着 。长波、短波,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 。
因此决不能说它是一种字体彻底变为另一种字体的新旧二体,而是一种字体在前前后后中间的个别量变罢了 。编辑本段隶书的发展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
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