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的拼音怎么写的( 二 )


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 。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 。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 。
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 。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 。
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 。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 。
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 。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
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 。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 。
2. 写舞狮 作文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 。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 。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 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 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 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 。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紥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 。近年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 。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 。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 。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 。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 。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 。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 。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
南狮
南狮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 。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 。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 。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 。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