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夏怎么写( 四 )


石榴花囊似被猩猩的血染得那样鲜红 。在浓绿叶荫中散发着清香 。过往的蜜蜂误以为枝头榴花是燃烧的火焰,闻香而不敢采,吓得赶忙乘风飞过墙去 。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
《香山避暑二绝》其一
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
古人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在酷暑中寻找清凉世界的意境 。老年退休以后的白居易,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隐居在东都洛阳,醉于心清静无为,全身远害,已经再没有什么政治风云可以让他动心思了,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行善,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财,开凿疏浚龙门八节滩河道,以利舟行,使得过往的航船再没有往日的风险,成为当时出名的义举 。他自己则一味的修身养性,吃斋念佛,在洛阳龙门对面的香山别墅里,安度晚年了 。
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在别墅中消夏的情趣,只见诗人戴着纱巾,穿着草鞋,身上是一袭单衣,在傍晚时分,沿着山路下来,坐在轿子中,一面观赏着路旁山上茂密的草木,一面享受着清凉的山风,哪里还有一点暑热的影子,不知不觉中,竟然沉沉睡去,一觉醒来时,才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了 。诗人这种境界正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所以才能在酷暑中,怡然自得,安然度夏,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自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一路凉风”,乾隆皇帝评这首诗是“北窗高枕,无此恬适 。真足破除热恼 。”(《唐宋诗醇》卷二十六)的确说得不错,当把一切都看透了之后,一切的“热恼”也就不系于心中了,这才是白居易“香山避暑”的不二法门呀 。
6. 古人是如何渡夏的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 。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 。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