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立足于此,或能揭开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图!( 二 )
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图
文章插图
《道德经》作为一部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作品,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性的解读是可以常说常新的。但因为解读者自身的文化水准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也就容易理解出千万种不同的“道德”经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道祖人物形象。
综合来说,以上这三种解读《道德经》的观点并及其他文中没有提到的方面,都是对本经文的片面解读。之所以片面,究其根源是没有认知到老子作此文的真正意图,反而从文字表象中去倒推、去猜测,最终成了舍本逐末的行为。
要研究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图,还需从《史记》“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大隐行为说起。老子一生为史官,深知历代王朝得失的根本。
【 身先|立足于此,或能揭开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图!】作为举国之大学问者,面对周代末期家国分崩离析的局面,他并没有如其他诸家一样提出明确的积极治国之道去挽救乱世狂澜,而是选择了看似消极的归隐。这可作出两种解读,一是老子真如后世所说是个消极派的代表,面对乱世只懂得明哲保身。但细思后会发现,这则猜度是立不住脚跟的。
老子既然已经决定隐去,为何还要留下五千言作为后世遗训?老子作为孔子和尹喜的老师,也从未见二者对其有任何负面评价;道教尊老子为道祖,乃是以功行立教,而非是世外之隐。这三点事实,与说老子是消极归隐派的说法完全不符。
反倒是孔子的那句“老子犹龙”,却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了第二种猜度,即老子“见周之衰”是因为在乱世中他已经看不到有可以明道的圣人,所以大道不可传,于是只能把真文留世,他的归隐其实是在等待真正可以治天下的圣人出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才是老子归去的真正原因。
立足于此,也就可以解决老子《道德经》的第一读者是谁的问题了。很显然,老子作此文是写给具有经天纬地、理身治天下的圣人阅读的,这是一部在讲述如何治天下才能实现“民自化”的作品。《道德经》全篇有29处提到了“圣人”二字,核心观点在于告诉圣人要行无为之事,以规诫人们自身欲念的“有为”为治世策略,进一步提升百姓的道德水准,使民众不会受到群情耽染而效自然生存之态。
在理想的图景中,天下皆是己身,万乘之国与寡民小国别无二致,因为人们心中无分别,所以也就不会再出现刀兵之灾。当百姓把无为自然作为生活的根本时,他们便不会去考虑究竟是谁在引导着自己的社会生活,而只谓其“我自然”,认为这就是生活本来应该成为的模样。
至此,治国之圣人才实现了从“有为”向“无为”的进一步升华,是真正得了“为无为”的思想精髓。
走向圣人之路的开始
文章插图
道家有“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的传承,这大抵也是起源于老子。所以在周末期的乱世中,老子不会如其他各家一样以积极治世的方法来彰显道家思想的光华,而是一直在等待着能够真正读懂《道德经》的圣人再次降世,从而以大道哲理完成天下一统的太平理想。
老子深深明白于乱世中的争鸣只会让百姓之心更加迷惑,唯有懂得从尘世之中后退一步,才是真正向着超越更进了一部。这也是那句“后其身而身先”所要传达的真实意图。
尽管《道德经》是一部写给圣人治天下的经典,但并不能因此就排除掉普通人阅读并参悟的可能性。道家是一个提倡身国同治的流派,治国与治身源于同一个理,圣人唯有先完成治身的目标才能具有治国的才情。“道德”一理蕴于万物之中,并非圣人才具有道德,而是每个人都能从道祖之言中去参悟到属于自己修道的方式,此便是自我之“德”的彰显。
- 八门@神秘的奇门遁甲指什么?八阵图,借东风都来源于此
- 四川师范大学!三星堆文化“出海”:立足传播生态 发力纵深题材
- 招聘|单位领导不公平,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稳稳地立足
- 总决赛#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点赞!达人秀》致敬平凡生活
- 螳螂@经典的先贤智慧,莫被表象所迷惑,人生福祸多源于此
- 玉石!立足海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昌江玉再次登上国际舞台
- 孔子徒!《传习录》岂止是哲学书,分明是医书,世间万种病痛,尽治于此书
- 蒙古!此国力抗中国三大朝代,连成吉思汗也死于此,最终无国史
- 小楷|1200年前小楷,启功都受益于此
- 薛宝琴@贾探春远嫁之地被找到,遥远的海岛上,林黛玉和贾宝玉都埋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