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彬怎么写( 二 )


从正面看,圆圆的壶身和圆圆的提梁重叠在一起,轮廓线相互交错又受到阻断,因而使图形的主体感分外强烈;再俯视看,壶底是一个大圆形平面,壶盖是另一个小圆平面,壶钮正在这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 。而壶的提梁这个圆特别高大,拱起如虹桥,似乎为人们留出一个一望无际的空间,与壶身的圆虚实相映,使整体舒展大方 。
这把壶的壶盖口沿上有阴文“大彬”款署,在左侧又有“天香阁”篆体阴文小印一枚 。三足圆壶:这件圆壶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 。
现藏江苏无锡县文管会 。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邮票中,第一枚图案中的主体就是这把大彬壶 。
其壶身似一球形,素面无饰,惟壶的盖面上,围绕盖钮贴塑着四瓣柿蒂纹 。壶下三小足,曲润有变,又和壶身浑然一体 。
壶流外撇,和壶把对称而又呼应 。壶把下方的腹面上,阴刻横排的“大彬”两个楷书款,字休规而不板,刀法娴熟有力,显得规整而洒脱 。
壶泥褐色,细看能发现壶面布满着浅色的微小颗粒,这正是鉴赏家所称的“银砂闪点”,也是时大彬时期泥质的特征,有“砂粗质古肌理匀”之誉 。僧帽壶:时大彬的僧帽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
传说金沙寺中的老僧始创紫砂壶,做的就是僧帽壶,壶的造型仿的是自己的僧帽 。供春也制作过僧帽壶 。
时大彬这把壶仿的也是僧帽 。此壶高9.3厘米,阔9.4厘米 。
壶底四方形,壶颈不长,其线面明快,轮廓清晰,刚健挺拔,神韵清爽 。菊花八瓣壶:李茂林是明代紫砂壶走向成熟期间的一位名家,以朴致敦古闻名 。
他在紫砂壶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另作瓦囊,闭入陶穴” 。瓦囊即匣钵 。
此前,壶坯烧制时不装匣,不免沾缸坛油泪 。自有瓦囊后,壶坯烧制时受到保护,不再沾染油泪釉斑 。
李茂林所制这把菊花八瓣壶,高9.6厘米,阔11.5厘米 。壶以筋纹型为主,也呈菊花自然型 。
壶型似一坛子,只加上把和流而已,整体看古朴秀逸,风格高雅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
扁圆壶:李仲芳,人称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明万历至清初人 。其父李茂林也是一位制壶高手,作品多古拙朴致 。
而李仲芳另辟蹊径,其壶形制以文巧相竞 。现为私人收藏的这把扁圆壶,壶高6厘米 。
壶盖大而平,壶盖与壶口接触处弥合紧密,真可谓“其间不容发” 。壶呈铁栗色,壶体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刚柔兼济,方圆互寓,挺拔中见端庄,潇洒中见稳重 。
吴梅鼎评李仲芳的壶“骨胜而秀出”,此壶正然 。盉形三足壶:徐友泉,也是时大彬弟子 。
他放弃仕途,潜心壶艺,而终成名手 。徐友泉和时大彬、李仲芳并称“制壶三大家” 。
其传世名壶盉形壶,仿青铜器盉的形式,给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 。盉是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像壶,有三条腿 。
徐友泉的这把盉形三足壶,高12.4厘米,宽8.2厘米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
朱泥圆壶: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位制壶高手惠孟臣 。他尤工小壶,名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
他的作品,被称为孟臣壶,亦称“孟公壶”、“孟臣罐” 。主要用于冲泡乌龙茶,为工夫茶茶具之一 。
他所创作的梨形小壶,传人欧洲,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银质茶具,也要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孟臣壶传世品甚少,现今所用者,大多为仿制品 。
惠孟臣的朱泥圆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 。其壶身较矮,通高7.6厘米,肩较宽,壁较直,底略收,假圆足,平盖,短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