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怎么写( 三 )


在藁城北楼、永安村一带 , 保卫藁城 , 与金兵将领武仙对峙一年半 , 千人对万人 , 金兵始终没有进入藁城 。因此 , 将藁城县改作永安州 。
元成立后 , 包括武官兼任 , 藁城董氏四品以上大夫43人 , 职位最高的是中书左丞董文炳 , 兼领枢密院 。在元朝 , 实行的是两都制 , 即内蒙古草原的“上都” , 和北京的“大都” , 董文炳就是大都中书省的第二把手 , 中书令是太子 。
老皇帝有嘱咐 , 不要太子过多干预 , 所以北京以南的这片土地 , 不论是政务还是军务 , 董文炳说了算 。无论维护政局稳定派出的安抚使 , 恢复农耕生产的劝农使 , 也多由董氏担任 。
比如说董文用 , 就担任过山东、河南的劝农使 , 还到甘肃等地推行过种水稻 。灭金之后 , 董俊和董文炳把金朝之汉学家如王若虚、侍其轴等 , 延请至家(指正定和正定学堂)教诸子弟 , 正定实际上成了保留汉文化的中心区 。
灭掉南宋之后 , 董文炳受委托留守杭州处理后事 , 董文炳首先做的是封存档案和封存国库 , 使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资料 , 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滹沱书院编辑的《藁城董氏元文集》 , 收集有关董氏的元代文人文章 , 包括史传、碑文、谥制等78篇 , 其他有关文章30余篇 , 并且全部做了注释 。
王若虚的书在全国迅速传播 王若虚何人?王若虚 , 字从之 , 号慵夫 , 藁城织锦人 , 织锦在滹沱河之南 , 又因入元成为金朝的遗民 , 所以自称“滹南遗老” 。王若虚是金代重要学者 , 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 。
对于他的学识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金元之间 , 学有根抵者 , 实无人出若虚右 。”元代著名学者吴澄称其“博学卓识 , 见之所到 , 不苟同于众 , 亦可谓不虚美矣 。”
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 , 又名《滹南辨惑》 , 计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等共46卷 。什么是辨惑呢?是王若虚认为旧传或旧说有问题 , 不应该随声附和 , 仍旧信以为是 , 在“辨惑”中 , 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理解 。
《滹南遗老集》的传播和影响深远 , 自元初藁城县令董文炳编辑刊印以来 , 在全国迅速传播 , 历代抄本、校本等多种善本十几种 , 2004年 , 全国高校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藏于蕉林书屋的《熊峰文集》蕉林书屋 , 由清代大学士梁清标所建 , 以“收藏甲天下”著称 , 能入选蕉林书屋书目的 , 几乎都是珍品 。
《熊峰文集》 , 由石珤(音:宝)所著 。石珤石阁老 , 藁城徐村人 , 明成化末年进士 , 武宗时掌翰林院事 。
石珤正直敢言 , 在武宗朱厚燳[zhào]时期已负声望 , 由礼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 。嘉靖三年 , 石珤的权势更加显赫: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 入参机务 。
嘉靖帝打算在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其生身父亲 , 石珤抗疏言其非礼 。次年嘉靖帝于太庙东建世庙 , “宝复抗章 , 极言不可 , 弗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