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综述怎么写( 二 )


作者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见地独特地写出一篇能启迪他人的综合性论述, 虽然算不上“原创性”论文, 却也属于“组合式”成果 。这种“组合式”成果, 在人类科技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
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组合式”成果的一个突出例子 。美国航天局一位负责人曾经说:“阿波罗”航天飞机的技术实际上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 相反, 全部都是已经发明的现有技术; 关键是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有机地组合, 并实行系统管理 。
综述是对已有的文献和成果进行组合, 因此, 它也是科学研究, 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形式之一 。由博返约执简驭繁 许多科学领域, 历史悠久, 文献量大, 精粗混杂, 真伪共存 。
因此, 综述不应只是文献的简单拼凑, 而要在全面查阅和检索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的优秀成果、重点著作、精辟论述和最新进展, 加以归纳和提炼 。综述, 是对文献的浓缩和萃取, 是对知识的精炼和升华 。
发表综述性论文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使读者对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因此, 文献资料的查阅必须全面, 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
如果不全面系统地查阅文献, 而是盲人摸象, 只根据部分资料以偏概全, 这样的综述, 对不了解此领域的读者会产生误导 。同时, 综述的内容应该以原始文献为准 。
因为, 由于一些著者、译者或审校者的疏忽, 有些文献在转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差错 。在撰写综述时, 如果图方便, 只引用间接文献而不去查阅原文, 则可能以讹传讹 。
当然, 撰写综述, 既要“求全”, 更要“求精”、“求新” 。由博返约, 执简驭繁, 是撰写综述性论文的一项基本技能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以辨洁为能, 不以繁缛为巧” 。“求 。
2. 如何写历史学学术综述 关于“大分流”与中西发展比较研究 对1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中国史专家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而中国不仅没有类似发现新大陆这个“意外之财”,且中国煤矿也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离核心区江南太远,运输成本昂贵) 。另一种观点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史专家黄宗智为代表,他专门撰写题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的长篇学术书评回击彭慕兰书中提出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产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 。
彭、黄等人都在努力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因而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呼应 。特别是彭慕兰撰著的《大分流》中文译本于2003年出版后,在中国学术界又引起了热烈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大分流”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视角加入了一场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大讨论,大胆颠覆了西方经济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趋向”,指出直到1800年,世界经济的中心并不像许多西方学者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只在西欧,如《国家的财富与贫困》的作者戴维·兰德斯就认为西欧早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的好几个世纪就已经具备许多超乎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