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行书
6. 关用行书怎么写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 。“夫行书非草非真 , 离方遁圆 , 在乎季孟之间 , 兼真者谓之真行 , 带草者谓之行草 。”
一、书写要诀:
“行笔而不停 , 著纸而不刻 , 轻转重按 , 如水流云行 , 无少间断 , 永存乎生意也 。”
二、行笔要求
1、丝连:笔毫的使转 , 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 字与字之间相互牵连 , 细若游丝的痕迹 , 这就是丝连 。
2、笔锋:中锋、铺毫 , 逆入平出 , 提按起主 , 藏锋等与楷书相同 , 但书写时更为舒展流动 , 。书写速度加快 , 不拘于楷书的方正规矩 。
3、细节:
(1)点画多以露锋入纸;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笔画减省代替繁复点画;
(4)以勾、挑、牵丝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三、笔意与章法
1、大小相兼:字与字可大小不同 , 除丝连外 , 字与字可虚带、可实连 , 有断有连 , 顾盼呼应 。
2、收放结合:线条短为收 , 线条长为放;回锋为收 , 侧锋为放;左收右放 , 上收下放 , 也可互相转换 , 如左放右收 , 上放下收 。
3、疏密得体:多为上密下疏 , 左密右疏 , 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 , 框内部首与划圈笔画留白越小越好 。
4、布局灵动:字距紧压 , 行距拉开 , 跌宕多姿 。
5、浓淡相融:轻松、活泼、迅捷 , 疾与迟、动与静相结合 。首字墨色为浓 , 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 , 轻重适宜 , 浓淡相间 。
四、临摹字帖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其他行书:王珣《伯远帖》 , 王献之《鸭头丸帖》等 。
7. 毛笔行书字成字的写法 行书字“成”字的写法有下列几种: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
"行"是"行走"的意思 , 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 , 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 , 即正书之小讹 , 务从简易 , 故谓之行书 。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 , 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 , 传秘书 , 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 , 相闻者也 。
河东卫凯子 , 采张芝法 , 以凯法参 , 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 。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 , 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相闻者 , 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 , 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