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

"功成身退” , 典出《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 , 天之道" 。 当功业已成 , 誉满天下 , 老子告诉我们 , 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满 , 道德经用四句箴言 , 来诠释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 那么 , 道家为什么要劝人“功成身退”呢?持而盈之(执持盈满) , 不如其已(不如自然停止);揣而锐之(显露锋芒) , 不可长保(锐势难以长久保住);金玉满堂(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没有人能够永远地守藏);富贵而娇(富贵骄奢) , 自遗其咎(自取灾殃) 。 经中的这4条理由 , 其本质上就是“道”的运行规则以及“道”在现实当中的运用 。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 说的是装满水的碗 , 如果再加水的话 , 是不可能再装得下 , 不如停止 。 因为你坚持继续再装的话 , 它就要溢出去了 , 反而什么都没有了 。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捶打金属使它锐利 , 不可能长久保存 。 因为越是锋利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 这是自然的规律 , 不可逆反 。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 “金玉满堂” , 指的是钱财很多 , 这种钱财很多的人或者家庭 , 其子孙很少有人能守得住 。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 一个富贵骄傲的人 , 往往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 , 因此一旦成功 , 往往会表现得自负无比 , 当家财万贯的时候 , 往往舍弃 , 因为成功确实不易 。 于是一旦拥有 , 就会想着永远拥有 。 为自己曾经的付出索取回报 。 于是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满盈则亏损的道理 , 月满则亏 , 日中则昃 , 水盈则溢 。 金玉满堂 , 同样不可长久 , 富贵骄做一定会招来灾祸 。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功成身退 , 天之道也”这句话的原因 , 这个“退”不是指隐退逃避和消极避世 , 而是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内敛和反思 , 要懂得后退 。 只有懂得后退才能走得更 远 。 就像弹簧一样 , 缩(退)得越彻底反弹力度就会越大 。
与其保有太多自己守不住的身外之物 , 患得患失 , 不如让它们自然流逝 。 老子认为 , 功名富贵 , 它高让它高 。 从古自今 , 哪有不消失的功名 , 哪有不消失的富贵 。 它们从贫贱之中拔地而起 , 又从富贵之巅轰然倒塌 。 功名富贵和万事万物一样 , 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 不宜强求 。
持而盈之 , 讲的是器量 , 水超过了杯子的容量 , 自然要满溢 。 一个人争来抢去 , 不如先提高自身的器量 。 器量够大 , 能拥有的自然多了 。 如果持而盈之讲的是器量 , 那么揣而锐之则是器量的限度 , 功名财富一多 , 必然显露锋芒 , 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 一个人 , 器量再高 , 高不过天 , 心胸再厚 , 厚不过地 。
曾国藩是如何器量之人 , 当他用12年打下南京 , 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时 , 他却选择不居功 , 将之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 。 他将自己从富贵之巅放下来 , 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 。 以免它们倒塌的时候 , 也把自己埋葬 。
道德经并不反对人持有财富 , 也不提倡刻意让人过清苦的生活 。 但是你能守住的财富 , 只能是你的容量之内的东西 , 而超出的部分 , 就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 。 曾国藩如此 , 范蠡如此 , 当范蠡与勾践灭吴国以后 , 范蠡也选择了急流勇退 , 因为他知道“飞鸟尽 , 良弓藏;狡兔死 , 走狗烹” , 而他身为布衣 , 经商积攒了万贯家财受到齐王赏识 , 他又将家财散给知己与老乡 , 再次离开 。 而和范蠡同为开国元勋的文种 , 已被勾践赐死 , 做人 , 要有开拓的本事 , 更要有善终的智慧 。 为什么会有为富不仁的说法呢 , 其实是富贵之人 , 他的自我认知的高度和姿态 , 是随着他的功名财富而拔高的 。 他们在那种高度上 , 做出了让人觉得高高在上的反应 。 曾国藩声名最旺时 , 也是被挑毛病最多的时候 , 这就是自遗其咎 。 幸而他懂得 ,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 。 太阳只要一到中间 , 马上就会偏西 , 月圆 , 马上就会月亏 。 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 , 月未圆 , 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 , “求缺惜福” , 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