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在隶书怎么写( 四 )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 。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 。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 。”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 。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 。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 。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 。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 。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 。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 。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 。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 。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 。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
章草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代之而兴的今草起着很大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草书家们也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 。习惯上,我们把今草直接称为草书 。据史书记载,今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 。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 。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
下边是行书例一:
6. 隶书数字0如何写 隶书的概述 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那就是∶一,篆书也不能够个个是象形字,一开始就有象形以外的许多字存在,因此,仅仅失掉“象形原意”似乎有些不够 。我的意思是说隶的破坏古文(“象形字”是一种字体的笼统名称,事实并非个个“象形”,例子甚多,不待列举),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也有未变 。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吴文有详述可参阅)还存在,始皇帝以前,字还未有“体”的区别,可是到汉初,肯定那种字已经归入隶体,二者合起来考虑,那么对吴先生的区别篆体之名,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