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书怎么写( 二 )


至于草书更是太“阳春白雪”了,一直和盛者盖寡 。唯有行书自产生以来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
东晋以降,行书艺术更是盛行不衰流派纷呈,显现出它那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行书,唐虞世南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 。
唐张怀瓘说,行书之体是真书的小伪,其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有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这种说法比较通俗形象 。
关于行书的史略,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据史料记载,钟繇(公元151—230)、胡昭(公元85—173),均为三国时期魏国的书家,刘德升(公元147—189)则为东汉时期书家 。
据此推断,行书大约萌始于汉代而大盛于晋代,距今约有1800年之久 。关于行书的种类,唐张怀瓘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 。
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这就是后人所谓行书有行楷、行草之说的依据 。
行书源于楷书,然行与楷相比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就线条而言,楷法笔笔规正、横直分明,行则伸缩、收放自由、弧多于直 。
就结体而言,楷法结构字字规范平正,行则可正可欹,可大可小,变化不拘 。就行笔速度而言,楷法行笔较慢,行则较快且酣畅淋漓 。
加上行书又大力吸纳草法,常常以简代繁,以圆转替代方折,加强了字里行间的呼应和连贯 。因此,行书的特点是既具楷书之规矩,又具草书之灵动,笔法较为丰富,时而侧锋配合中锋以露锋入纸凌空取势,时而方圆并用藏露结合以刚柔相济 。
行书用笔讲究起笔得势、行笔得力、起收呼应、起迄分明,这些都是行书有别于楷书的重要特征 。此外,行书的兼融性很强,大凡今草之飞舞流动、章草之浑郁凝练、魏碑之方劲厚朴、隶书之气骨沉着、篆书之遒丽匀整,行书都很善于运用和表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
行书虽出于楷书而又异于楷书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草书的介入,行书常常会对楷书中的某些偏旁部首的写法作一些删省、改革;二是行书为了自己书写便捷的需要,也常常会改变楷书的原有书写笔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三是行书常常在点画与点画之间,增加了连绵和引带的手法,产生了某些牵丝和钩挑,形成了自己的脉络相通、意气流动、生动活泼的性格特征 。初学行书,应采取如下学习步骤循序渐进: 首先是先要对行书的偏旁部首作重点练习 。
书写行书的偏旁部首,其行笔速度应略快于楷书 。笔画之间可隐约产生出一种自然纤细的游丝,使人感到有婉转轻灵的意味 。
其间,书写点画时用笔要慢些,在笔画之间互相转换时,用笔要快些,游丝不可粗于或重于点画 。其次是要在选定帖子的基础上,逐字打好攻坚战,并要在“熟”上狠下功夫,以逐步了解和掌握行书有别于楷书的特征和写法 。
平时可多作一些书空练习,如古人所说,“坐以指画膝,卧以指画席”,是解决“熟”的问题的重要环节 。再次是要在逐字“攻坚”的基础上作逐行的攻坚,重点了解和掌握上下字之间的过渡及气息贯通,逐步了解和掌握上下字之间的顾盼、承应的用笔技巧和方法 。
行书的字群排列,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重或轻、或正或欹、或放或收、或开或合,都应各尽其态、各得其所、协调有序 。最后,要在一行一行学习的基础上扩大为章法的学习和临写 。
行书很注重自己的笔势和笔意方面的表达,积字成行、积行成篇要求有一气呵成的气魄和胆略 。通篇的章法学习和临写,有助于日后的行书创作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