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老子不仅讲道,也讲道在人身上不同的表现。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文章插图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藏器于身。人和人的器宇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样的道,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道”,体现在人身上,有5个不同的特征,或境界。
这篇文章,为大家解读《道德经》第十七章。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文章插图

第5层境界:不诚,不信。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说文解字》中,“信”最古老的意思是指:诚。
诚,是一种看不见的意识存在,其作用若真正激发出来,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诚”激发出来的力量。
心诚则灵。
现代人,做事不灵,不是偷懒,不是方法不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不诚。浅尝辄止,三心二意,则一事无成。
诚心诚意,看起来好像吃亏,其实是成事的最快捷径。
因为人心不诚,所以信不足,信不足,也就不信“道”了。
【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相信公道,相信自己,相信物质和钱财。这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文章插图

第4层境界:控制,服从。
老子说:“其次,侮之。”
《说文解字》中,侮,是控制的意思。
当人一盘散沙,不诚,不信,那么如何是好?
那就需要控制。需要纪律,需要规章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否则,人世间就会乱套。
在个人,则要自律,自控。
春秋战国,法家崛起,其实是意味着人类社会,道德礼仪的崩塌,用“礼”无法约束,只能用“法”来鞭策。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总是推崇周礼,他老人家是看到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经常打打杀杀,臣杀君,子弑父,全部乱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希望回归到和平的世道。
孔子不被当朝统治者待见,是因为“仁义礼仪”这些潜移默化的好东西,在那个战乱的时代,起不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反而是“法家”这些强制的东西,能马上看到效果,能助统治者加强国力,李俚变法、商鞅变法,都是推崇法制。
孔子是圣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两千年来,后代的人一代传一代,孔夫子的精髓,就很少人能传承到,所以儒家文化才变味。事实上,真正变味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传承儒家文化的人。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文章插图

第3层境界:权威,震慑。
老子说:“其次,畏之。”
俗话说,法律无情,人有情。
法这种东西,是死的,无情的,很多犯法的人,不见得就是大恶人。一件事的触发,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数在里头,一秒钟冲动,酿成恶果;一步错,步步错,想回头都回不了,干脆就不回头了,破罐子破摔。这就是法制的局限性。
境界高一层的人,不用法,去约束人,而是用“权威”,一种无形的威慑力,让人震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世俗|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文章插图

第2层境界:亲民,美誉。
老子说:“其次,亲而誉之。”
那些威严的人,其实是摆出一副架子而已,因为内心力量不足,所以用冷漠和距离感,来制造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