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1年收录近18万篇 《全宋文》编纂出版时间表( 二 )


­“本来刘琳研究魏晋南北朝,我一直研究宋代,最初古籍所是想搞两个方向,后来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集中到宋代了,魏晋南北朝那一块基本上就没有做了 。”
­研究人员队伍初步成形,古籍所开始筹划“上项目” 。
­“当时最早提出来是要编《全宋诗》,后来北大说他们已经上了,当然我们跟北大就不能比,北大要编我们就只好改为编《全宋文》 。”
­最早是刘琳先提出编撰《全宋文》,认为这样学文、学史的力量都可以上 。曾枣庄比较担忧《全宋文》难度大,“我主张系统整理点校宋人别集,拿得起,放得下,风险小一些 。”
­曾枣庄表示,大概在犹豫半年后,1985年暑假,古籍所认真分析和论证编纂《全宋文》的实际可行性 。首先是《全宋文》的艰巨性:“一是工作量大,现存宋人别集是唐人别集的3倍,宋人别集分量大,《全唐文》有900多万字,《全宋文》比《全唐文》大10倍,即有近1亿字 。”二是查书范围广,当时他们仅据《中国丛书综录》统计了一下,需查的书就多达四五千种;三是编《全唐文》有旧藏《唐文》稿本和《文苑英华》等大型总集作基础,而现存宋人总集多是选本,分量不大,几乎需要从头开始;四是编总集,需加新式标点,校点工作量大,出现的差错将更多 。
­“当时编《全宋文》困难是比较多,我们当时调查了川大图书馆跟四川省图书馆,基本上这些书都有,但是版本不好,善本尤其少,所以就需要到北京、上海、南京去查书,查不同版本的书,这个工作量比较大 。”
­曾枣庄回忆,分析完“艰巨性”,他们便同时衡量了该任务的“可能性” 。85%的宋人别集可以在成都寻得;有杨明照、缪钺等一批功底深厚的老专家作指导;四川大学文史两系从事宋史和宋代文学研究的人较多;古籍所本身已有10多位研究生毕业以上水平、身强力壮的专职研究人员,可以专门从事这一工作 。
­综合考虑不利和积极条件,曾枣庄他们当时总结认为,编纂《全宋文》的困难虽大,但并非不可克服 。
­曾枣庄、刘琳他们的决定,得到了古籍所前任所长杨明照和名誉所长缪钺的同意和支持 。杨明照当时的说法是:“为了培养年轻人,我同意你们上《全宋文》,但很难 。”
­曾枣庄说,那个时候学界态度基本都很支持,毕竟知道《全宋文》的价值所在,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1985年11月,曾枣庄和刘琳专门到北京大学邓广铭家中征求他的意见 。“他就讲了一句话,很能代表当时学术界普遍的看法,邓广铭说很难,但是你们要知难而进 。送我们出门的时候,他又嘱咐要知难而进 。基本上我们就是知难而进,困难,但是一定要把它搞出来 。”
­曾枣庄在《〈全宋文〉编纂补记》中回忆,1986年5月,在杭州召开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会议,重要内容之一是审定北大古文献所的《全宋诗》和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全宋文》立项问题 。时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林,“一般起得早,喜欢闲庭信步”,有天早晨曾枣庄随周林一起在西湖边漫步,汇报了《全宋文》的准备情况 。
­“当时的舆论与现在不同,大都不赞成上大项目,认为搞不出来 。我说,盛世修书,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做几件与我们的时代相称的工作 。”曾枣庄认为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编纂总集特别是大型断代总集 。
­“中国最早的诗歌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得以保存至今;宋以前不少著述赖宋初编的四大部书得以保存至今;宋人别集有将近三分之一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本子得以部分存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