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鱼怎么写( 二 )


3. 古文[鱼我所欲也]的释义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译文
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道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办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从这一点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难,有人不做,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 。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他不丧失罢了 。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路人不肯接受;践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
4. “鱼燕”在古文中表示什么 是鱼雁,不是鱼燕,代表书信
鱼雁和书信的渊源
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 。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变 。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天子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