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语文自学笔记( 四 )


学生 。
6. 小学语文如何做预习笔记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对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预习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此,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 。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
一、查问求助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 。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 。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
二、读通课文 。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 。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 。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 。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 。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
三、摘抄词句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
四、圈画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
五、预习思考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 。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