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7月12日 , 电影《失孤》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已经找到 。
从新闻可以得知 , 郭新振最终选择了留在养父母的身边 。 寻找他多年的父亲郭刚堂也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 。 毕竟 , 在父子相遇的那一刻 , 郭刚堂心中的执念也许就放下了 。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文章图片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个人必然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 , 并遵循社会文化的塑造 , 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 。 所谓的身份认同 , 简单地说就是指对个人与社会文化的认同 。
我们总爱追问:我是谁?从何而来、 到何处去?
《海上钢琴师》中的男主角1900 是个孤儿 , 但他在面对转型时期的美国 , 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 。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文章图片

1900 年的第一天, 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弗吉尼亚号上, 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Danny)在头等舱上意外地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 , 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 。 由于坚信 “TD” 正代表了 Thanks Danny 的缩写 , 丹尼从此独立抚育这个婴儿, 。 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 将他取名为: 1900 。
但是祸不单行 , 丹尼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 , 只有 8 岁大的1900 又再度成为了孤儿 。 但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 只是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 。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 , 他思量再三后 , 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她的冲动 。 他一直留在船上不肯离开 , 最后与弗吉尼亚号一起葬身海底 。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文章图片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影片 , 都会奇怪:1900 为什么不走 ,外面天地大有可为 , 在船要毁坏之际没有离开 , 甚至在爱情来敲门之时也放弃离开 。
但细细品味影片 , 我们就会发现 1900 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没有焦虑、恐惧 , 充满安全感的内心感受 。
诸多观众、影评都将1900视作伟大理想主义者 , 坚守内心的孤独者 。 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1900 应该在身份认同上有着严重缺陷的人———一个缺乏安全感、迷失了自我的人 。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文章图片

弗吉利亚号船是一艘往返于欧洲与美国的邮轮 , 每年往返5次 。 20世纪初欧洲移民的生存理念与1900的生活状态 , 暗示了1900 的身份认同焦虑 , 1900无法理解大批移民为何如此向往美国 , 为何如此急于踏上这片热土?
对于1900 而言 , “弗吉利亚外面一切都是坏的” 。
1900这个角色 , 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 , 使其更能敏锐地看透人心 , 并借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 。 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 , 陆地上的一切 , 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 使他一直对陆地踌躇不前 。
即使心爱的女孩令他做了下船的决定 , 也只是下到一半悬梯 , 象征性地扔下了他的帽子 , 最终还是回到船上 , 正如他所说: “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 。 ”
安全感|我是谁?失孤的身份认同之惑 |《海上钢琴师》观影
文章图片

01 1990依恋关系的错失 首先 , 1990从未获得过持久稳定的依恋关系 。
远在我们婴儿早期 , 我们就产生了依赖他人的需求 , 要和抚养者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结 , 这是安全感的来源 , 是最初始的社会化过程 ,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称之为依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