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镇|城厢会客馆 古镇中心的社区美空间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始建于公元553年南朝时期的西魏,有1600年建制史和1400余年县治史,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格局,是成都唯一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古镇,城厢镇槐树街社区就位于古镇中心区域。文庙、武庙、书院、寺庙、护城河……这些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街巷肌理,给槐树街留下了难以复制的历史文化底色,北宋的营城格局、明代的觉皇殿佛像、清代的绣川书院、民国的院落建筑,“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厂房以及现代化的楼房,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在这里和谐共处,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共生。
城厢古镇|城厢会客馆 古镇中心的社区美空间
文章插图

如何定义这些沉淀着的文化美的表达,如何让城厢镇不同的“声音”产生共鸣,如何让历史底蕴反哺在地居民?随着古镇建设的推进,槐树街社区萌生了打造一个可参与、能共享,集中展示城厢人文美、历史美,涵盖文化阅览、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公共综合体的想法,发轫于此,城厢会客馆诞生了。近日,采访人员走进位于槐树街社区的城厢会客馆,领略古镇中心的社区美空间展现的“千年之美”。
触角延伸挖掘需求
展现古镇多元文化
历史虽隐藏在一街一巷的古墙砖瓦缝隙中,但有关古城的记忆常常会从老人们的口中还原出来。据了解,槐树街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借助城厢镇政府、古镇施工方、社会组织等的力量,积极发动辖区老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为此以武庙、绣川书院、家珍公园、西街、陈家祠等8个点位划分志愿者队伍,确保走访工作落到实处。
走访中以手绘地图、故事记录的方式,对槐树街社区的历史故事、人文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和还原,让“拜保保(干爹、干娘)、洗小孩、请会”这些快要消失的习俗重新呈现在记录中。与此同时,槐树街社区邀请古镇项目方的规划师、志愿者以坝坝会和院落碰头会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沟通,共同把各个点位的手绘图进行整合,形成城厢乡愁记忆馆的手绘设计稿,把城厢人对会客馆的美好期望通过梳理以老物件展示和居民活动阵地进行呈现。
在城厢会客馆施工过程中,槐树街社区的志愿者代表们扮演起“群众监理”的角色,和施工方不断沟通磨合,最终的城厢会客馆主体规划位于青白江区城厢古镇成埝路,占地面积4730.89平方米。在外饰设计上整体为冷灰色调,有机结合了现代幕墙工艺与传统川西建筑特色,朴素淡雅,与城厢古镇川西院落整体风貌十分契合;内装设计上则延续了整体古朴风格,通过木质和石材等的合理搭配,营造出典雅气韵,力求传达出设计风格美、空间协调美、艺术理念美的感官体验。
城厢古镇|城厢会客馆 古镇中心的社区美空间
文章插图

小物件彰显大情怀
重塑历史深处脉络
千百年来历经风雨,城厢的文化脉络一直在延续。为传承历史文化,槐树街社区积极发动居民,将家中的老旧物件拿到会客馆进行集中展览。大约在1987年由居民廖小波外公亲手制作的小木凳现在就陈列在会客馆中,他说:“这个小板凳表达了外公对妈妈的疼爱,也承载了妈妈对外公的思念,希望这份珍贵的记忆可以保留在这里。”
和居民廖小波有相似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数,现在,当地居民众多的老物件由槐树街社区的志愿队和项目方一起进行登记、分类、筛选并装裱呈现在记忆馆中,成为反映城厢各个历史时期变迁的见证。
“我是土生土长的城厢人,到了春节,这里热闹非凡,东街口简直人山人海,挤不动,舞狮子的、耍龙的、采莲船的多得很!”71岁的退休干部张光金回忆说。每一个城厢人对城厢故事的理解各不相同,槐树街社区和项目方征集了300余名居民,邀请他们分别录制了短视频讲述自己对城厢的记忆和感受。会客馆中的视频墙上浮现着朴实的笑脸,耳边萦绕着亲切的乡音,“城厢记忆”融入书卷、声音、器物,城厢镇人因此在这里找回了记忆,也记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