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访谈丨塞壬:突破写作瓶颈的最佳方式,在于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三 )


羊城晚报:你的散文主观视角鲜明 , 这些以“我”为主角的散文都是源自个人的真实经历吗?
塞壬:散文有个特点 , 就是不太以第三人称去切入 , 以“我”的视角写起来更顺畅 , 情感也容易代入 。 所有我会把一些别人经历的事情也转换为“我”的视角 , 但是转换后不代表我在虚构 , 因为情感和事情都是真实的 。
当你不断参与现实社会 , 就永远不会有枯竭的一天 。 “我”是谁?我是众生 , 我是泛我 , 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我” 。 不管是写作还是进入文本 , 都不要被人称视角所限制 , 如果你无法突破 , 那写作就会窄化 。
写作|访谈丨塞壬:突破写作瓶颈的最佳方式,在于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本文图片

塞壬打工时穿的工作
羊城晚报:不到两个月时间里 , 你积累了如此丰富的素材 , 这么多细节是怎么记下来的 , 又如何转化为文学语言呢?
塞壬:平时会训练自己的 。 我跟郑小琼是多年好友 , 经常交流写作经验 。 像郑小琼写日落的诗 , 会面对同一个场景写十几首 , 从不同的视角去创作 。 我有时候出门 , 去银行排队 , 回来我就会把排队的场景写下来 , 都有哪些人 , 穿的什么衣服 , 什么神态等 , 在两三百字的篇幅里写清楚 。
不是你看见的素材越多写得就越好 , 现实的真实需要转化为文学的真实 。 现实的真实 , 有时无法起到那种艺术效果 , 所以我会把现实事件重新拆解 , 把它们撕开 , 让社会上各种因素都融进来 , 这样的写作才更有广度和深度 , 也能体现出更多繁杂丰富的细节和人性 。
在转换的同时 , 我不用滤镜 , 而是充分尊重事件本身 , 追求文字的坦荡真实 。 因为滤镜会干扰一个人的思考 , 也会遮蔽周边最重要的东西 , 读来也很难打动人 。
什么时候需要滤镜呢?当事件本身太糟糕的时候 , 我会用善意和悲悯的滤镜去柔化现实 , 但是这不等于在美化和遮蔽 。 这就像鲁迅在夏瑜坟上凭空添上的一个花环 , 文学应该给人希望和慰藉 。
羊城晚报:接下来你的写作有什么具体规划?
塞壬:接下来我准备写日结工(编者注:即以日为单位 , 当天收工后即结算工资的打工形式)这个群体 , 跟《无尘车间》一起合成一部非虚构长篇 , 已经跟出版社签约 。
但其实这些都只是相对单一的门类 , 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 , 打工文学还有非常丰富的写作资源 。 我还想进入不同工种的一线去观察 , 比如鞋厂、玩具厂、五金模具长、塑胶厂等……只有深度参与 , 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 , 才能观察得更细致 。 还有更多内容 , 比如零零后打工群体是什么样的 , 工人的两性关系等……这些都很有故事 , 有机会我都想写一写 。
(来源《羊城晚报》)
塞壬1974年出生于湖北 , 现居东莞长安 。 已出版散文集《下落不明的生活》和《匿名者》两部 。 2004年下半年开始散文写作 , 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花城》等刊;作品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及排行榜;曾两度获《人民文学》年度散文奖;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提名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