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读与藏

在今天 , 博览群书并不是难事 , 难的是读有所获 。 有时为了读得更多 , 就匆匆浏览一过 , 即便在当时记住了某些内容 , 却还是读得不够深 。 最近我在阅读谷林先生与扬之水的通信集《爱书来》时 , 发现谷林先生读书时做摘记 , 且时时校对书中的错讹之处 。 这样读一册书就算是读了进去 。 反观自己的阅读 , 却还是少了些认真劲儿 。
当然 , 阅读的过程并不能一概而论 , 需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 ,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 泛读与精读当根据书籍的类别与自己的兴趣而定 。 窃以为 , 好书适宜精读 , 一般的图书 , 可进行泛读 。 这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 , 但读得多了 , 自然能分辨出一本书的好坏 。 有时 , 几册书同时进行交叉阅读 , 这样的益处不会因读某一册书产生“阅读疲劳” 。 事实上 ,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电子化”的时代 , 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在挑战“阅读疲劳” 。
然而 , 受阅读时间的限制 , 阅读这事就变得很零碎 。 这时候 , 不妨随身携带一册书 , 见缝插针式的阅读 , 也是最佳方式之一 。 不仅今天的读者欠缺充裕的阅读时间 , 古人也是如此 , 欧阳修有“三上”之说(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 , 只因人生有涯而阅读无涯 。
至于藏书 , 并非我的目的 , 而是发现需要阅读的书籍多了 , 对一些书册爱不释手 , 就购入进来 , 插入书架 。 古时的藏书家多是学问家 。 近代以来 , 学术专业分得越来越细 , 藏书家与学问家就很难再画等号 。
在我 , 藏书也不过是因为它们有趣 , 加之又有实用价值 , 故收入囊中 。 至于版本、装帧设计等要素则时常忽略掉 。 以至于一位朋友说:“你淘的书虽多 , ‘有价值’的却不多 。 ”然而 , 就是这样的书册支撑了我近年来的地方文化探索 , 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 需要这样“不起眼”的材料拼接出完整的“文化地图” 。
【过程|读与藏】在某种程度上 , 读与藏 , 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 它们共同书写了爱书人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