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萧长懋生平简介 南齐萧长懋是怎么死的( 二 )


立为太子
建元四年(482年),迁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 。同年三月,祖父萧道成去世,其父萧赜即位,立萧长懋为皇太子 。
起先,萧道成喜欢《左氏春秋》,让萧长懋讽诵,此事传为口实 。萧长懋做了太子以后,便努力树立名誉,礼接文士,蓄养武人,他们都成了他的亲近左右,他的美德传遍朝廷及各部门 。
永明三年(485年),萧长懋在崇正殿里讲解《孝经》,少傅王俭拿些摘句让太子仆周颙撰写义疏 。
论敬谈孝
永明五年(487年)冬,萧长懋来到国学,亲自策试学生,在座位上问少傅王俭说:“《曲礼》上说‘无不敬’ 。但细究起来,下级事奉上级,是应当按礼恭敬的,但上级对待下级,应该慈而不是敬 。现在都说成是敬,不是太笼统了么?”王俭说:“郑玄说‘礼主于敬’,就应该是尊卑一样都要用敬的 。”萧长懋说:“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忠与惠也可以用一个概念,孝和慈也不必分开来说了 。”王俭说:“尊和卑是等级称谓,不能一样,爱和敬的名目,有时是并称的 。而忠和惠的区别,的确象您所说的那样,至于孝和慈是一种互相关系,我这里有根据 。《礼》上说‘不胜丧比于不慈不孝’,这便是它的含义 。”萧长懋说:“本着敬的原则来事奉君王,本着爱的原则来事奉父母,要二者兼行,只能就一方对一方来说的 。现在又说要用敬来对待下级,这不是又生出第三个意义了么?”王俭说:“本着敬的原则事奉君主,是要求下级尽心竭力,而上级用敬待下,只是要他不要轻慢而已 。”萧长懋说:“同是一个‘敬’,文字上没有不同,但实行上有深有浅,这便令人不解 。”王俭说:“这么复杂的含义不可能都有专门的文字来表达,只能大概地表达其中的深浅罢了 。《传》上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书》上说‘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这都是经典上明白写着的,可以互相参照 。”萧长懋又去问金紫光禄大夫张绪,张绪说:“我认为恭敬是立身的根本,不论是尊是卑都应当遵守 。”萧长懋说:“敬虽说是立身之本,但并不是对待下级的概念 。《尚书》上说‘惠鲜鳏寡’,为什么不说恭敬鳏寡呢?”张绪说:“现在是分别来说,才有恭和惠的不同,当初是统一表述,因而大家都是这么讲的 。”竟陵王萧子良说:“所有礼无非都是强调敬而已,我觉得没有什么疑问 。”萧长懋说:“我本来也不是说有疑问,我这样做正是要使概念和实际相符合,分出轻重来 。”临川王萧映说:“先提出必敬,是要申明大的原则,尊卑是具体落实的问题,所以放在后面,所以也不必因为有总有略而受影响 。”萧长懋又拿这个问题去问各位国学生,谢几卿等十一人都作了笔答 。
萧长懋问王俭说:“《周易·乾卦》本来是要推布天位的,而《说卦》却说‘帝出乎《震》’ 。《震》本来并不是天,这意思岂能互相统贯?”王俭说:“《乾》主健,《震》主动,而运动是天的大德,所以说‘帝出《震》’” 。萧长懋说:“既然天以运动为德,那么君主自然是体现天德而成其位的,《震》的象是雷,这难道是体现天德而出现的结果?”王俭说:“主持神器的人最好是长子,所以与《震》相呼应,万物都是出于《震》,所以也是和帝有联系的 。”
王俭又来问萧长懋说:“《孝经》有‘仲尼居,曾子侍’的说法 。孝理这东西可谓博大精深,只有大贤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为什么孔子不对颜回传授,而要寄托给曾参呢?”萧长懋说:“曾参虽然德惭体二,但孝养侍奉父母能够尽礼,所谓丢开东西要从近处着手,接引人物中间不能有阻隔,要弘宣规教,意义也是这样 。”王俭说:“接引不能有阻隔,弘宣虽然也不难,但我们离开圣人的时代已是越来越远,后人便把这事看得很轻 。既有‘人能弘道’之说,我倒是担心由于人们的轻视而把道废弃了 。”萧长懋说:“既然理是存在的,就不能因人废言,何况让中贤之才的人,来弘扬上圣的教义,岂会有壅塞之嫌?”临川王萧映又问萧长懋说:“孝是德的根本,我就有些弄不通,德存在普遍的善中,而孝是由于天性,是一种自然属性,难道会是习惯的积累?”萧长懋说:“正因为孝不是由于积习所至,才可以作为德的根本 。”萧映说:“在不经意中就可以合乎孝了,并不须要懂得德的原则,大孝能够荣亲,这便什么德都有了,照这样说来,孝怎么能是德本呢?”萧长懋说:“孝有深浅,德有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孝便成了本,你又何必发生疑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