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被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乱世,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伶官传》的序论,也是一篇针对乱世亡国的历史事件的史评。序文通过对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动兴亡盛衰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论证了盛衰之理系于人事的道理,既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又针对北宋当时的弊政,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即希望北宋王朝从庄宗惨痛的教训中引以为戒。文章观点鲜明,感情浓挚,对比强烈,含意深长,于欲抑先扬的笔法中,委婉曲折地阐述了序论的主旨,为后世统治者避免重蹈“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欧阳修|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被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插图
文章一开头,就以强烈的感叹起笔,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反诘句撇开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说,强调了“人事”在国家兴亡问题上的主导地位。接着在后文的叙述和议论中,作者紧紧围绕“人事”中的“盛”、“衰”问题,引出后唐的兴亡史实来予以分析论证。为了突出国家败亡的惨痛教训,在叙述与议论中特意运用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造成强烈的反差,使文章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深刻、警策动人。在对庄宗盛衰史实的叙写中,作者先将调子拔高,再把调子压低。扬高是手段,压低是目的,前面的“扬”是虚张声势,后面的“抑”才是旨意所归。欧阳修|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被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插图
当写到后唐庄宗李存勘牢记其父晋王李克用的遗嘱时,是如何以受赐的“三矢”激发自己,励精图治,不敢松懈,艰苦奋战,终于杀敌复仇,得胜而归,完成父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是“扬“。这里对“盛”的扬正是为后文对“衰”的抑的张本。可是仇離已灭、壮志已酬之后,庄宗则错误地认为天下太平了,于是沉溺酒色,宠任伶人,过起了安逸享乐的生活,结果酿成身死国灭的悲剧下场。对于庄宗失天下这段历史的叙写,作者的调子是很低沉的,他把失败时的庄宗写得十分狼狈:一人作乱,四方响应,庄宗仓皇向东逃跑时,还未见到敌人,士卒已作鸟兽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所之,甚至“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是“抑“。欧阳修|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被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插图
通过这先扬后抑、盛衰境遇对比的安排和得难失易、成败在人的分析,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后唐兴盛与哀亡的原因:“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广身“,“成败之迹”.“皆自于人”,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国运由盛向衰的转化。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对盛衰之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而且仍然用的是欲抑先扬之法。庄宗面对强敌,立足木稳由于奋发图强,志在兴国,因而能所向披靡,完成气壮山河的伟业,“盛”时,可谓是“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是“扬”;然而“仇罐已灭,天下已定”之后,由于贪图安乐,忘乎所以,结果惨遭覆广,“衰”时,可谓是“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是“抑”,前文的极言其盛,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极言其衰。欧阳修|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被称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插图
文章在又一次的盛与衰、得与失的强烈对比后,顺势引出了饱含哲理的警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不仅指出了防微杜渐、不为所溺迷惑的重要性而且将个别性的、特指性的判断扩展为普遍性的结论,即从一国一君的兴亡教训中,去领悟“盛衰之理”在于人为的普遍真理从而深化了文章的意旨,增强了文章的警示作用。文章从头至尾紧扣“盛”、“衰”二字,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叙写和评说。一“盛”-“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一扬一抑,如此低昂反复,使行文显得跌宕多姿,曲折变化.叙议交融,情理兼擅。对其“盛”扬得越高,对其“衰”就压得越低,反差越悬殊,对比就越强烈,观点就越鲜明,教训就越深刻,其警世的力址也就越巨大,因而得到了历代古文学家的极力推崇,成为欧阳修文中的传世名篇,为后世辗转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