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楷书是什么样子?是汉楷、是晋楷还是唐楷的样子?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楷书,最早的是东汉(三国)锺繇的楷书碑刻,主要有《宣示表》《力命表》等,在此之前或同时期楷书样子我们无法得知。
人们常见的楷书,大都是经过了东晋和隋唐的演化,法度森严、高度规范化的楷书。在大多数人们的观念中,那就是楷书的样子。大致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就见不到西晋以前的楷书,只能见到东晋和唐代楷书。
好在20世纪以来,诸多新文物的发现,为书法打开了一扇扇回望源头的窗口,展现出辽阔广袤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原野,让我们看到文字中那些久已失传的文化本质内涵。
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法喻经》又作《法句本末经》《法句喻经》《法句譬喻经》《法句譬经》《譬喻经》。出土于敦煌的三国墨本《法喻经》,作于甘露元年(265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在书法上,其风格与《三国志残卷》甲本、《三国志残卷》乙本,以及《法华经残卷》相似。
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有学者认为,《法喻经》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书体。在西汉时期,楷与隶本来就是没有分野的,它们以简牍或帛书为载体,表现出亦隶亦楷的点画和结构形态,同名为真书、正书,它们源于同一个父辈——秦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秦隶繁衍出楷书和隶书,呈现出不同的点画特征。窃以为,《法喻经》的书法,保留着最接近于古老楷书的样子,既不偏于技法,也不以姿媚取悦受众,仍保持着汉文字崇道尚象的文化特质。
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法喻经》的文字形体呈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上重下轻,上松下紧的形态。左右结构的字多呈左高右低之势,既不齐头,也不平脚,呈现向右下倾斜的态势。
字的体态因字立形,或长或宽,或横或纵,如万物化育,相生相克,随机生发。这一结字特征可以从《散氏盘》《墙盘》等商周金文和秦简古隶中看到,体现了此帖传承着金文、秦隶一脉字法的文化取向。
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笔法上承续秦汉简笔意,用笔用锋不计中侧,保持着明显的简牍的特征,横画左轻右重,露锋入纸,入笔尖细,收笔重按;竖画多横向入锋,侧锋行笔,上重下轻。
写经书法是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抄经者往往是僧人和佣书为生的职业书手,他们抄经以底本为依据,所写字法笔迹自然会依循底本笔迹。由于书写经文严格的审核制度,加之生活环境和群体因素,他们受当时流行的楷法和书风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保留着楷书古质的面貌。
法喻经|敦煌发现三国时期书法,距今1700多年,早期楷书原来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写经书法所用毛笔应是硬毫笔,笔锋爽健,在风格上亦楷亦隶,明快厚重而有奇趣,法度统一而有变化。
现代人对于汉字的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晋代(或许更早)以来汉字美化,尤其是宋代伊始汉字美术化的影响,习惯于欣赏平正停匀,四平八稳的结构形态。
这一方面是汉字的应用化发展结果,有利于汉字的普及化和日常应用。缘于此,书写技法不断精细,不断化简为繁。另一方面,对汉文字的文化内涵不断撂荒。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只专注于书写技法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汉文字本质文化内涵的存在和继承,文化日损,以至于今天人们对此视而不见,被技法的枝叶遮住了投向书法文化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