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传承|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文章图片

经金山手工制作的西安奥体中心模型 。张远 摄
中新网西安8月4日电 (采访人员 党田野)今年78岁的经金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竹扎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 在他的手中 , 柔韧的竹棍总能变化出不同造型 。 在经金山的工作室里 , 摆放着钟鼓楼、大雁塔等西安地标建筑 。 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十四运会 , 老人熬了几天时间 , 用大大小小的竹棍 , 制作成了一个长约29厘米、高约8厘米的西安奥体中心竹扎模型 。
经金山告诉采访人员 , 竹扎作品的原材料非常讲究 , 需选用秦岭生长一年左右的毛竹 , 以直径4毫米 , 竹节超过10厘米以上为佳 。 除了选材 , 在制作前还要实地观察建筑、收集图纸 。 为此 , 老人多次前往西安奥体中心实地探访 。
传承|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文章图片

经金山竹扎作品 。张远 摄
“西安奥体中心大部分都是曲线连接 , 而且结构都比较复杂 , 上下各28个叶片 , 大小不同 , 所以模型制作难度很大 。 ”经金山称 , 普通的竹制品是榫卯连接 , 但奥体中心是弧形 , 为了将其拼接好 , 自己修改了数套方案 , 改进了制作工艺 。
据介绍 , 制作竹扎作品时 , 需将合适的竹棍切割、钻孔、打磨 , 然后经过浸泡、火工弯曲、磨具定型等步骤 , 将竹棍做成零部件 , 最后根据图纸将其组装起来 。 要达到竹棍部件之间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程度 , 则要练习数年 。
从儿时跟随父亲学习竹扎技艺开始 , 经金山与竹子打了几十年交道 。 在他看来 ,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 人们对于竹制品的需求 , 已经从实用变成了观赏 。 手工匠人越来越少 , 民间竹扎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
传承|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文章图片

经金山竹扎作品 。张远 摄
“目前学习竹扎技艺的人也有 , 大部分都属于兴趣爱好 , 或者体验一下 , 很少有人愿意以此为生 。 ”经金山说 , 手工制作一个钟楼模型需要两三天时间 , 要用到一千多个零件 , 最后只能卖几十元 。 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 这是很多人不愿从事该行业的主要原因 。
【传承|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经金山认为 , 竹扎技艺想要继续发展 , 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不断创新是关键 。 为此 , 经金山在带徒的同时 , 还经常制作航空母舰、战斗机等新式竹制品 。 老人常说 , 民间竹扎技艺就好像算盘等老物件一样 , 虽然现在没多少人会用了 , 但却留存着历史的痕迹 , 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 值得人们回味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