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经典观后感集( 二 )


《南行记》写了一个文艺男青年在云贵川、东南亚的“穷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没钱上大学,但热爱思想和文学的男主角,带着几本书,一边做工,一边流浪,一边写作,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事,吃过了东西南北的饭,写下了这南腔北调的集 。
可以说,这是真正的文艺,真正的流浪,与今天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抵抗空虚,到旅游景点或是文艺圣地去朝拜一番,喝几顿酒,听几个故事,睡几个陌生人要沉重的太多 。漂泊流浪的确是很文艺的,但唯有乱世时背井离乡,经历过社会真实、复杂的一面,才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属于真文艺 。
主动的放逐和被迫的流浪,哪一种更文艺?这种深度只有自己能够把握 。
这部电视剧只有6集,选取了几个故事,因此还是篇幅太短,不能全面反映原著 。但是,电视剧的改编却是秉持着一份今天已经荡然无存的艺术使命 。在电视剧里,亲自出镜的晚年艾芜和饰演中青年艾芜的王志文有许多对话,讨论“电视艺术如何表现文学艺术”,讨论“流浪的青年是怎样的心态”等等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
特别是“电视艺术”这四个字,简直振聋发聩 。说白了,除了中老年人,电视已经在青年人的生活中十分边缘化了,连电脑都成了传统媒体 。我家里的电脑,不写东西不开,电脑几乎就是WORD机 。遑论电视?我搬新家时原本不想要电视,为了日后父母不无聊最终还是留下了,而且扔在次卧,几乎从来没有打开过 。倒是广播,得益于汽车的普及,反而一直不温不火的存在着,而电视,再过几年可能观众还会继续流失 。
而《南行记》这部90年代初拍摄的电视剧,是把电视剧当艺术来拍的,也确实拍成了精品,值得观看 。导演是潘小扬,是96年中日合拍的著名NKH剧集《大地之子》的中方导演;配乐是郭文景,他是谭盾的大学同学,大家都很熟悉 。片子看似比较粗糙,那是受当时条件所限,但仔细看又会发现很写实,就是二三十年代云贵川的风情,唯一让我意料之外的,是余秋雨担任的文学顾问 。
当然,最好的影像记录,是时年88岁的艾芜先生的亲自出镜,1992年,艾芜去世 。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