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饰 古代发饰怎么画( 九 )


213、城中何止高於尺 , 叉子平分燕尾低 。
214、”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
215、“团头” , 又叫旗鬓 , 是民间常见的发式 。
216、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 , 便不再盘“头翅儿” , 而改梳“团头” , 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 , 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 。
217、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 , 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 。
218、团头位置在正上方 , 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 , 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 。
219、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 , 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 , 即简单又便利 , 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
220、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 , 俗称“水鬓” 。
221、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 , 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 , 丰颊面颐 , 相衬如桃花带雨 , 格外美观 。
222、康乾以后 , 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 , 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 , 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 。
223、清代中期 , 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 , 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 , 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 , 发髻上多插有饰物 。
224、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 , 初时形状较小 , 到清代后期 , 特别是咸丰年间 ,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 , 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 , 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
225、《阅世篇》曾载:“顺治初 , 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 , 中分向后 , 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 , 而架饰其上 , 京师效之 , 外省则未也 。
226、”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 , 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 , 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 。
227、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 , 纯粹以绸缎为之 , 做成一顶“扇形”的冠 , 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 , 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 , 是满族贵妇的发式 。
228、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 , 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 , 身材显得格外修长 , 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
229、大拉翅 , 又称“大京样” , “大翻车”、“达拉翅” , 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 , 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 , 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 , 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 , 脑后也留“燕尾儿” 。
230、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 , 而且越加越高 , 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 , 并在正面饰以花朵 , 侧面悬挂流苏(线穗) , 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
231、“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 , 约尺把高 。
232、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 , 再用布袼褙做胎 , 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 , 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 , 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