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宣泄( 二 )


第二招: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 , 因为宝宝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 , 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宝宝之间的冲突 。搂紧宝宝 , 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 。
第三招:告诉宝宝行为的后果
告诉宝宝被打和被咬都会很疼 , 但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 。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 , 但若对宝宝实施肉体惩罚 , 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 。要客观地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 但绝不给宝宝制造罪恶感 。
第四招: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教会宝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 , 比如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 , 要拉着宝宝的小手示范动作;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 , 要陪着宝宝一起喊出来;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 , 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向宝宝演示得足够详细 。
第五招:帮助宝宝合理地释放压力
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成人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宝宝释放压力 。另外 , 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 , 带宝宝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压力 。
第六招:不要过多评价宝宝的行为
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 所以 , 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 , 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 。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 , 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 , 就要及时干预制止 。如果宝宝4、5
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 , 可以带着他拜访心理医生 。
怎么教育孩子不作出过激的行为
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 , 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 , 或遇到困难求助时 , 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 , 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 , 谈话结束后再解答 , 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 。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 , 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 , 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 , 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 , 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 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 , 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 , 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 , 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 , 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 , 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 , 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 。例如 , 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 , 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 , 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 特别是“行” , 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 , 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 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