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仰望一棵树

文 | 李文龙(山西)
初夏时分 , 我与一些爱好文学的朋友结伴到人民文学家赵树理先生的故居——沁水县端氏镇尉迟村采风 。 大巴车从绛县出发 , 将我的激动和对大师的崇拜之情统统带上 , 内心充满好奇 , 更多的是一种敬畏 。 窗外高山、村庄、车辆、人流呼啸而过 , 因为马上就到先生的故居了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与他有关的话题 。
我第一次知道先生的名字是小学时的一篇课文 ,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 一篇名为《田寡妇看瓜》的课文让我记忆深刻 , 许多年过去了 , 文中描写一位农村妇女在土改前后看西瓜的故事仍历历在目 , 她从一个侧面反应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情变化 。 因为我也是农村出生 , 对农村发生的事情感受颇深 , 在农村经常会发生张三偷了李四几个西红柿 , 李四又摘了王五几根黄瓜等 , 诸如此类事情的发生和《田寡妇看瓜》课文里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所以对我的影响深刻 , 每当有人提及农村发生鸡毛蒜皮的事竟然是那么熟悉 , 就像小时候徒步几公里第一次看电视 , 那种惊喜至今难忘 , 成为一种甜蜜的回忆 。
经过一路的风尘 , 大巴车终于到达沁水县端氏镇尉迟村 , 一块“赵树理故居”指示牌特别显眼 , 顺着箭头指示 , 我们沿着铺满石子的巷子往前走 。 古院落一座连一座 , 将巷子挤得又窄又长 , 两边墙壁上脱落的墙皮形成的坑洼传递着岁月的久远 , 古色古香的乡村气息将我们紧紧笼罩在一起 , 大家纷纷议论沿途的所见所闻 。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古院落门前 , 高大的院墙及门楼高高在耸立在眼前 , 薄一波同志亲笔 “赵树理故居”大字石牌屹立在大门左边 , 给这座院落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 从院落整体看 , 这是一座一进两院 , 前院已经毁坏 , 后院是土木结构的四合院 , 西房已经不存在了 , 只有东南北三座二层楼房紧密相联 , 且都已经严重破损 , 在院子显眼的地方有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致牌 , 就像站岗的哨兵 , 告诫人们不能随便破坏院里任何的一草一木 。 先生是山西人民的骄傲 , 更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 他像一颗启明星 , 为大家指引着文学前进的方向 。
院内还住着赵家后人 , 虽已年迈 , 但看到我们一行人 , 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赵树理同志生前的有关事迹 , 言语之间无不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喜悦 。 北房就是先生的出生地 , 也是他潜心写作多年的根据地 , 屋内还完整地保留着先生生前的原样 , 睡觉的床 , 伏案写作的桌椅 , 虽陈旧不堪 , 但是在主人的精心擦洗下依旧锃亮照人 , 有的伙伴忍不住在床沿上坐会 , 有的在桌子傍边爬一下 , 模仿着看书写字的样子 , 然后让随行的伙伴拍照留念 , 或许是想沾染一点先生的灵气 , 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吧 。
故居里住的人讲 , 不但这个院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保护 , 就是赵先生的墓地也被政府重新修缮 , 列入省市重点保护区域 。 大家都想着 , 既然来了就去探个明白不此虚行 , 免得留下遗憾 , 于是我们一行人就通过询问 , 在村人指引下前往先生的墓地 。
先生的墓地位于尉迟村北边的半山腰里 , 从山下铺就的台阶往上走 , 路边有水泥制作的文稿模版 , 有著名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灵泉洞》等等 , 召示着主人生前在文学方面的丰功伟绩 。 进入墓区首先看到是先生的铜像 , 他端坐在椅子上 , 面带微笑 , 静静地注视着村子里父老乡亲 , 后面就是先生的墓冢 , 周围有不少纪念先生的汉白玉碑及碑亭 , 上面保留着许多人对先生怀念的题词 。 在浓密的树荫下我们看到市、县两级政府对赵树理墓地修缮及保护的说明 , 增加了我们这些来访者对逝者的敬畏 , 先生不愧是扎根农村心系大众的文学大师 , 无愧于人民作家这个称号 。